新京报讯(记者 戴轩)随着疫情在世界范围内发酵,新冠肺炎的新特性不断被发现。10月12日,英国《柳叶刀·传染病》(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发表了美国首例二次感染病例的详情,患者两次核酸阳性仅间隔48天。据统计,全球范围内至少有荷兰、比利时、厄瓜多尔和中国香港报告了二次感染病例。

 

医学专家表示,虽然二次感染还只是少数现象,但感染新冠后人体究竟能获得多久的免疫保护、疫苗的有效性等仍待观察。人类对新冠的了解非常有限,个体应重视口罩佩戴、手卫生、少聚集的防护举措。

 

美国出现首例二次感染 症状显著加重

 

《柳叶刀·传染病》10月12日发表了一篇题为《新冠病毒二次感染的基因组学证据:一个病例研究》的文章,介绍了美国首例二次感染新冠病毒患者。

 

该患者为美国内华达州一名25岁男子,曾两次向当地卫生部门报告病毒感染症状。首次核酸阳性发生在今年4月18日,第二次为6月5日,两次阳性的间隔时间仅48天。在此期间,5月两次随访均为阴性。

 

患者3月25日出现病毒感染症状,此前没有临床意义的潜在疾病史,也没有发现免疫功能受损的迹象。隔离期间,患者症状得到缓解,至5月28日仍然感觉良好。5月31日,患者在紧急护理中心寻求治疗,自报发烧、头痛、头晕、咳嗽、恶心和腹泻,5天后(6月5日)入院,病人出现缺氧、呼吸急促,核酸检测阳性。

 

患者第二次感染的症状比第一次严重,在医院需要持续氧气支持,报告的症状包括肌痛、咳嗽和气短,胸片显示出现斑片状、双侧、间质混浊。

 

这不是个例。

 

根据报道,全球已有荷兰、比利时、厄瓜多尔和中国香港报告了二次感染病例。《柳叶刀·传染病》刊登的上述病例是北美洲首个有症状的新冠二次感染者,其与厄瓜多尔病例相似,二次感染时显示出症状严重程度增加,而来自比利时、荷兰、香港的病例在症状严重程度上没有表现出差异。

 

追问1

为什么会发生二次感染?

 

《柳叶刀·传染病》的文章披露,对SARS-CoV-2的基因组分析显示,上述内华达州患者两次感染相关的变异株存在着显著的遗传差异,换言之,患者的两次感染,分别是由两种基因不同的新冠病毒引起的。

 

由于对新冠病毒感染后机体可获得保护性免疫的程度,目前尚不清楚,再次感染的原因没有定论。

 

作者分析了两种可能。

 

其中一种,是患者痊愈后在外界感染了变异的新冠病毒。该患者第二次阳性的时间与一名同居人(父母)阳性时间一致,同居人提供了可能的感染来源,不过对其的基因测序还在继续中。

 

另一种可能是持续感染。换言之,病毒在患者体内自然进化、变异,逃过了第一次形成的自然免疫。作者同时表示,两个病毒的遗传不一致性大于可以解释的短期体内进化。

 

“一般认为,病毒很难在单独的个体内实现如此大的变异,需要较长时间、多代、多人的不断累积,才能变异出新的毒株。不过,人类对新冠病毒的了解还十分有限,现在做出任何结论都为时尚早。”国家感染性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办公室主任蒋荣猛说。

 

追问2

二次感染会带来哪些挑战?

 

蒋荣猛告诉新京报记者,目前,人体感染新冠病毒后能获得多大程度的保护性免疫尚不清楚。二次感染病例的产生,首先提示了对疫苗有效性带来的挑战。

 

“人体感染病毒后产生的自然抗体,免疫效率通常高于接种疫苗所产生的抗体。”蒋荣猛说。但二次感染的病例说明,即便个体曾感染新冠病毒,也未必都能获得足够的免疫水平。这带来了对“群体免疫”对策是否靠谱的进一步思考。

 

前述文章的作者指出,如果患者属于体内病毒自然进化的病例,意味着新冠病毒能以足够的遗传灵活性来适应人体环境,避免自然免疫。

 

总的来说,曾经感染过新冠的患者,二次感染的易感性究竟有多大仍不清楚。但在对其他冠状病毒免疫的研究中,1-3年内可能发生2-9次免疫力丧失。

 

“普通感冒很多就是由冠状病毒导致,二次感染的几率是很高的。”蒋荣猛说。当下,新冠没有特效药、疫苗有效性也未揭露,对于普通市民而言,最重要的是不要对新冠病毒掉以轻心,佩戴口罩、注意手卫生、减少聚集,这些看似平常的手段,是最有效的自我保护措施。

 

新京报记者 戴轩

编辑 张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