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张羽)农田里的水稻很常见,但你见过漂在水上的水稻吗?在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泗安镇上,水稻不仅能种在田里,还能种在水上。据悉,这是当地针对水产养殖尾水处理进行的浮岛水稻种植。通过这种方法,水中的富营养元素成为了上方水稻的营养源,水稻生长的过程也成为“净化”水体的过程。据泗安镇农业办工作人员介绍,通过两年尝试,养殖尾水中的氮、氨、磷等含量均有下降,尾水基本达到排放标准。


种在水上的水稻。受访者供图

 

一块浮板种八株水稻

 

11月上旬,在位于湖州市长兴县泗安镇上的一处水塘里,村民忙于收获刚刚成熟的水稻。他们大多半身淹没在水里,一只手掐住水稻根部,另一只手用镰刀快速地将水稻割下。一块“地”收完后,沿着水中的浮板继续收割下一块。

 

这样的水稻收获场景并不多见。在当地,这种种在水面上的水稻被称为浮岛水稻。最大的特点是水面上一块块拼接起来的浮板。每块浮板上有8个洞,可以种植8棵水稻。每个洞下面都分布有小孔,水中的营养物质可以借此向上输出。


村民收割时半个身子都在水里。是受访者供图 


负责这片水稻种植的是当地村民周鑫鑫。此前,他的身份是一位养了20多年淡水鱼的养殖大户,每天都忙碌在自家经营的2000多亩鱼塘中。2019年,周鑫鑫第一次尝试浮岛水稻种植,在位于泗安镇上的水产养殖尾水处理点中,试验了6亩。

 

“用的太湖粳1号水稻品种,收获时亩产能到700斤,这个数字当时挺让我们意外的。”

 

在去年的试验基础上,周鑫鑫今年将种植面积提高到30多亩。除了镇上的尾水处理点外,还在自家养殖区域种植了20亩。前不久,环绕鱼塘一周的浮板水稻迎来收获,据周鑫鑫介绍,今年每亩的产量能达到800斤,而且根据试种经验,相较水田种植,浮岛水稻的稻壳更薄,颗粒也更饱满,出米率也更高。


村民收获成熟的水稻。受访者供图 


“十斤水稻能出八斤多的大米,出米率在85%左右,水田种植的话一般水稻出米率达不到80%。”

 

水稻充当水体“净化器”

 

“一方面是处理养殖尾水,另一方面可以在耕地有限的条件下增加一定的粮食产量。”对于浮岛水稻的尝试,泗安镇农业办主任董玮玮说道。

 

记者了解到,2018年10月,浙江省湖州市制定并印发了《湖州市水产养殖尾水治理实施方案》,各县区、乡镇也纷纷开展养殖尾水治理措施。在水面上种粮成为长兴县泗安镇一项主要尝试。

 

周鑫鑫告诉记者,在以往的水产养殖尾水的处理上,一般都是直接抽水排入外河,再注入新的水源,不断循环。而在近年来,湖州市内各地的鱼塘养殖中需要建立基本的尾水处理系统,包括沉淀、过滤、曝气以及生态处理等过程。养殖尾水经过生态净化再排入外河或回收利用,减少对外部水源的污染影响。但通过水面种植这种方式十分少见。


种植前的准备工作。受访者供图

 

据董玮玮介绍,通过两年来浮岛水稻种植的尝试,养殖尾水中的总氮、氨氮、总磷等含量均有下降,养殖水体的富营养化和尾水不达标等问题都有一定缓解。

 

“水体的富营养元素可以作为营养提供给上方种植的水稻,这样我们也不需要对水稻进行施肥,而且水上的生长环境也能减少病害、虫害的发生。”

 

董玮玮告诉记者,根据两年的试验结果,利用水产养殖尾水总面积的10%进行水稻种植,处理后的尾水基本可以符合排放标准。不过这种方法,也存在成本投入较高、大面积推广后难以进行机械化采收的问题。

 

“浮板一次性投入后可以用3年,每亩成本在3万元左右,明年还是以试验为主,利用前两年积累下的水稻种子,希望可以解决一些水体净化的问题。”周鑫鑫表示。

 

新京报记者 张羽

编辑 唐峥 校对 李项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