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周怀宗 摄影 王颖)11月26日,记者在北京顺义李桥镇多个地方,看到了成片的麦田。麦田的小麦仍保持着绿色,在萧瑟的冬季格外显眼。


青绿的麦苗在萧瑟的冬季格外显眼。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这些冬小麦,高度在5厘米左右,麦苗青翠鲜活,当地农民告诉记者,这个季节,冬小麦地面上的部分还没有冻死,还是活的。


记者还看到,麦田是湿润的,显然刚刚浇过水,这是冬小麦越冬前的最后一次浇水,叫做越冬水,也叫冻水。


刚刚浇过水的麦田。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顺义是北京种植小麦最多的区,占全市小麦种植面积近一半,据北京市农业农村局的数据,2020年,北京小麦收割面积是12.25万亩。


北京地区种植的小麦,主要是冬小麦。冬小麦于每年的10月种植,11月中下旬进入越冬期,浇冻水则是进入越冬期前最后一次田间管理活动。


北京市农业农村局种植司相关专家告诉记者,北京地区浇冻水的时间,一般在11月中下旬,每亩浇水量在30—40吨之间,要达到这个标准,一般需要喷灌6—8小时。


浇冻水的目的是保墒保湿,专家解释,冻水可以沉实土壤,增加土壤含水量,使小麦的分蘖节处在湿润的土壤中,增强冬小麦在冬季和早春时的御寒能力,保护小麦地表下的部分安全越多,还可以保证足够的亩穗数,实现丰产丰收。


浇过冻水之后,冬小麦将逐渐进入越冬期,度过三个月左右的寒冷季节,到明年3月春回大地时,进入返青期,重新焕发活力。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影 王颖

编辑 穆祥桐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