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刘洋)“怎么让线上课的互动性更强?”“怎么解决我们作业太多的问题?”昨日(12月2日),由新京报主办的“2020在线教育论坛”举行,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俞伟跃、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李奕等相关领导、教育专家、学校代表以及国内头部教育机构负责人,共同探讨后疫情时代的教育新生态。论坛上,每个议题结束后,来自北京多所中小学的5位新京报小记者们向上述“大咖”们大胆提问。


北京正在开发“智慧学伴”和“双师工程”


这次论坛的核心主题中,设置了两个话题,分别是“疫情防控常态下,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融合”、“后疫情时代在线教育的成长和突破”,两者分别侧重技术支撑和公共情怀层面,从“形而上”与“形而下”的角度,立体式观察、分析教育的新生态、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


每一个主题论坛后,小记者们都对现场参与论坛讨论的嘉宾们进行了采访。来自北京朝阳师范附属小学太阳宫校区的小记者王天依和北京市东城区方家胡同小学的王钰嘉分别作出提问。王天依在在线学习中发现了和老师的互动性不强的问题,她向李奕发问,是否未来有可能突破这一瓶颈?


“我得认真了解清楚你这个问题,再给你解答。”台上,面对好奇的孩子们,领导和专家们都站了起来以示尊重,李奕开场的一句话,把大家都逗笑了。李奕给小记者们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即北京市教委牵头北师大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在策划并运行一个新的项目叫“智慧学伴”和“双师工程”,后者将构建一个线上老师的见面平台,将跨学校、跨地区、甚至跨区域、跨领域引入优秀教师,和学生们进行教学互动。“也许你最崇拜的新京报评论员和记者,也可能申请进入平台,带着你们小记者以更高端的、犀利的眼光看待问题。”


而“智慧学伴”则将建立来自不同学校、年龄段的志同道合的学生之间的交流圈,一起学习。李奕告诉小记者要自信,越有自信,学习会越来越扎实。“你想干吗、喜欢干什么,可以在平台上选择老师和共同成长的同伴,我们期待你把爱好和想法坚持下去,一直到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为国家和城市贡献力量。”


新京报小记者代表与教育专家合影。新京报记者 侯少卿 摄


小记者关注线上教育的网络净化问题


小记者王钰嘉则关注在线教育中可能面临的网络环境问题,“我们大部分时间都浸泡在网上,家长担心我们看到不好的图片和信息,如何让我们更好更健康开展网络学习,你们有什么建议和措施?”北师大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认为,一方面国家在教育领域里推进净网建设,另一方面是在学习终端的管控,家长和孩子要在形成自立公约的基础上,对学习有效管理。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俞伟跃则补充表示,开展app的专项净网行动就是为了营造绿色平台。目前网络上除了有害信息,很多信息也存在科学性问题。“提高信息素养被纳入了很重要的领域,要学会甄别互联网真伪信息。”


其次,俞伟跃认为,学生们在居家学习阶段,北京市和国家都提供了网络学习平台,建议学生们先不要去上其他平台的资源,节省用电脑的时间。俞伟跃也提出要提升学生自立能力,“线上上课也还要有仪式感,不要光着膀子。穿上衣服,像在学校一样。”


新京报小记者在论坛现场向嘉宾提问。新京报记者 侯少卿 摄


聚焦学习效果和师资  小记者的提问很犀利


在针对教育机构的提问环节,学生问题更加犀利。“是否能够实现作业更少效率更高的学习?线上线下的作业太多,我们根本没有时间玩。”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的小记者潘佑问道。对此,爱学习(高思)集团副总裁田莉说,爱学习推出了“三阶课”,通过前两阶课的教学,对学生们出具个性化的诊断数据,如果学得好,第三阶课甚至可以不需要回答问题。


北京市文汇中学的小记者吴式初关注机构的“名师”筛选。跟谁学联合创始人&副总裁罗斌表示,筛选“名师”除了看最基本的教育背景、经历和教学成绩,更关注其过往是否培养出非常优秀的学生,是否让学生尊敬他喜欢他,“过程中有严格的筛选标准,老师录取率万里挑一”。


北京十一晋元中学的小记者王一凡问,如何做到线上教学比线下更好?好未来集团高级总监赵乙廷告诉她,有些学科的教育体现了线上的优势,比如老师提问到“老虎”的时候,线上教学可以直接放入老虎的图片,学生会有很好的感受。其次,在线上“抢红包”、“刷积分”都能够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但他表示,虽然娱乐的形式很好,但学习的本质还是自身能力的提高。“我们会继续努力希望小记者朋友你体验得更好。”赵乙廷的话引来现场笑声。


新京报记者 刘洋 编辑 巫慧 缪晨霞 校对 薛京宁 摄影 侯少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