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杨菲菲)12月2日,由新京报主办的“2020在线教育论坛”举行,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俞伟跃、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李奕等相关领导、教育专家、学校代表以及国内头部教育机构负责人,共同探讨后疫情时代的教育新生态。记者注意到,学生在校内校外的学习情况等教育数据共享成为了此次论坛的热点话题之一。

 

12月2日,嘉宾参与在线教育论坛。新京报记者 侯少卿 摄


家长代表、创新工场合伙人张丽君表示,目前,家长和老师的交流依然有限,积极主动的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会多一些,反之则少,如何通过老师和家长的沟通,让家长更多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

 

对此,俞伟跃表示,家长和老师沟通的内容要关注孩子的各个方面,而不只关心分数和排名,要看孩子的整体表现,“目前,对于小学等明确要求要有家访、家委会,还要召开家长会,及时把孩子在学校里面的学习情况跟家长沟通,家长也就孩子在家中的状况跟老师沟通。”

 

 如今,不少孩子会在很多校外辅导机构报名。作业帮执行总裁苏静表示,在线教育机构可以掌握众多在校外学习的情况,“在做规模化数据研究时会发现,有些数据可以客观反映出教育决策、知识点的覆盖以及教育资源的均衡问题。这些数据不仅对孩子、家长有用,对教育主管部门也有用。”

 

对此,李奕表示,教育的大数据体现在行为数据中,教育数据的积累是在不同的教育的场景和消费的模式下进行积累和整合,“面向未来特别是后疫情时代,如果想构建一个为孩子健康成长新的消费环境和教育环境、资源供给,就需要打通行为数据。”

 

但是,李奕也坦承,用数据给孩子画像,并不是简单地把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和考试排名跟培训机构的数据库联在一起就行了,更多的还是发挥家长的枢纽作用,“比如,我们最近关注体育健康教育,要求孩子每天有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这需要我们统筹考虑孩子的吃饭状况、睡眠状况、心理状态、作业量等等。如果头一天晚上没有睡好,或者早上起晚了没有吃早饭,到学校还让孩子就做一小时的锻炼,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北京中学校长夏青峰则表示,“只要是线上学习,就一定会留下痕迹,这些痕迹就可以转化为数据。学生在学校中学习的数据,其实是存在的,疫情期间更多。我们会重视这样的数据,随着线上教育的趋势增多,让家长对孩子了解更多。”

 

与此同时,夏青峰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关键在于拿这些数据做什么?是真的是帮助孩子还是用做其他用途,这是很大的问题”。

 

夏青峰说,很多孩子参加在线上机构辅导,作为学校,他们也希望看到机构的学习数据。但是,这里面存在几个问题,一是有没有相应的平台;二是权限的问题,“谁可以看、谁同意你看,我的数据谁能够拿走,你用的是什么,这些都是特别重要的”;三是,是否为开放性、随时性。夏青峰认为,这些问题都需要讨论。他也希望,未来学校跟教育机构的社会化分工更加明确。


新京报记者 杨菲菲 校对 陈荻雁 摄影 侯少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