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异地过年的小店夫妻。新京报记者 王巍 曹晶瑞 拍摄 制作


新京报讯(记者 曹晶瑞 王巍)东城区一家淮南牛肉汤馆里,而今只剩下陶平一个人和几个伙计在张罗店里的生意。妻子朱宗翠在老家100公里外的地方租了房子为了儿子陪读,去年春节过后,她就没再回京。马上过年了,为了响应春节非必要不返乡,就地过年的号召,夫妻俩将迎来20多年来第一个不在彼此身边的春节。

 

不大的门店,四张桌子,进进出出的客人大都是熟客。2019年,在京卖了20年烧饼的朱宗翠和陶平有了属于夫妻俩的第一个小店。开张不久,就迎来了贵客。同年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代表时,走进这间小店,慰问了夫妻二人,并祝他们生意兴隆。时至今日,夫妻俩回想起来,依然感到很激动。

 

两年过去了,店里新装了大匹空调、更新了菜单,但最大的变化是少了朱宗翠。陶平早上6点多到店开始一天的忙碌,晚上11点多收拾好桌椅、厨房,返回附近的住所,这就是他每天的生活。没有了妻子的陪伴和帮衬,陶平一个人“单打独斗”,日子显然要比之前辛苦。

 

“去年春节过后,她就没跟我回来,家里老人上了年纪,儿子也上高中了,得有人照顾起居、看着学习。”陶平戴着一顶白色的帽子和蓝色的口罩,只露出眼睛,眼角已有些许的皱纹,话依旧不多。

 

朱宗翠和陶平结婚20多年了,从在老家卖烧饼到一路北上来京打拼,再苦的日子,夫妻俩都是一起熬过来的,朝夕相处从未分开过。去年开始,儿子考上了距离老家100多公里的一所高中,由于交通不方便,学校没有住宿条件,为了儿子,朱宗翠决定陪读。她只身带着儿子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房子,每日照顾儿子起居。“除了给孩子做三顿饭,白天就是闲着。”突然闲下来的朱宗翠有些不适应。

 

人在老家附近,可是心里一大半都在北京、在陶平身上。“他不太爱说话,老实,生意不生意的,主要希望他在北京好好照顾自己,吃饭别老凑合。”电话里传来的满是朱宗翠的担心和牵挂。现在店里几个伙计都是朱宗翠从老家请去的亲戚,希望能和陶平有个照应。

 

从终日相守变成了异地夫妻,这两年对于朱宗翠和陶平来说,生活上还有一个特别好的变化——喜提外孙。独自在京的日子,陶平时常拿出手机翻开外孙的视频和照片,那一刻,再多的辛苦和付出都值得了。朱宗翠的微信头像也是和外孙的合影,脸上溢满了笑容。

 

除了儿子,夫妻俩一直觉得亏欠女儿太多。1999年准备到北京打拼,夫妻俩只能将年仅一岁多的女儿托付给家里老人照顾。在北京一待就是20多年,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和女儿团聚。去年,女儿嫁人了,在南京定居,一家四口团聚的日子就更少了。好在,女儿懂事,对于父母的不易十分理解。平日里,分隔三地的一家四口时常通过微信联系。

 

今年受疫情影响,夫妻俩包括女儿、女婿、外孙可能都不能回家过年了。家里的老人近来也总是打电话问,过年是否还回家。

 

“当然想回家了,可是没办法,安全第一。”朱宗翠说。

 

“不回家也不准备营业了,忙一年了,我也歇几天。”陶平称。

 

新京报记者 曹晶瑞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李项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