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张秀兰)春节前夕,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推动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开展的意见》提出,中成药也将纳入集采。业内人士表示,在新药研发投入少、技术标准不确定的情况下,以价换量或是大多数企业的选择。


集采促使部分企业开启战略层面的转变,多家化学药企业均表示将放弃部分市场容量小、成本优势低的仿制药项目,调整产品结构,瞄准高端仿制药和创新药。然而,中成药领域的创新现状却不乐观。


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发布的《2019年度药品审评报告》显示,2019年,药审中心受理的8077件药品注册申请中,中药注册申请受理量为423件,是中药、化学药、生物制品三个门类中数量最少的品种,占比为5.24%。从2016年到2019年,中药临床试验申请(IND)审评通过批准数量(以受理号计)均不超过2个。

 

创新的背后是巨大研发投入。新京报记者根据同花顺iFinD数据整理发现,2019年,64家披露研发投入的上市中药企业,研发投入占营收比的中位数仅为3.28%,研发投入占营收比超过10%的仅有龙津药业和康缘药业两家企业。对比同时期72家公布研发费用的化学药企业,有18家企业的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超过10%,微芯生物、贝达药业、翰宇药业3家企业的研发投入占比甚至超过40%。


北京鼎臣医药管理咨询中心负责人史立臣此前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药企业也想做研发,但是不知道方向在哪里。“新药组方需有临床试验,中药临床研发却没有相关的技术标准、指标和数据等,一些中医药企业不得不按照西药的标准做研发。”中成药行业一旦开启集采,以降价换取市场将是大势所趋,尤其是在较短时间内,以价换量会是大多数企业的选择。


校对 杨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