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 据北京市交通委微信公众号消息,3月1日,北京市召开全市交通工作会议,总结“十三五”时期交通工作,明确“十四五”时期工作思路并部署了2021年主要工作。


“十三五”时期,北京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173公里,增长19.5%;轨道交通运营里程1091.6公里,增长74.1%(含市郊铁路);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73.1%,提高2.4个百分点;交通行业单位能耗下降5%,污染物排放下降30%;中心城区高峰时段平均道路交通指数5.07,下降11.1%;交通运行总体安全平稳有序。



“十四五”时期,北京交通将以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和首都发展为统领,加快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着力推动交通发展由追求速度规模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由各种交通方式相对独立发展向更加注重一体化融合发展转变、由依靠传统要素驱动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转变,着力落实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绿色优先,构建综合、绿色、安全、智能的立体化、现代化交通体系,着力优化供给、调控需求、强化治理,打造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建设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首善交通,为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四个服务”水平提升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坚强支撑。



2021年,预计北京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4%左右,高峰时段平均交通指数控制在5.6以内,新增轨道运营里程54.5公里,MaaS平台日均绿色出行服务700万人次以上,建设人民满意的首都交通,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回顾“十三五”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73.1%


绿色出行服务品质全面提升,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73.1%。轨道交通方面,开通大兴机场线等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新增172.9公里,开通城市副中心线等市郊铁路,运营里程新增291.7公里,轨道交通总里程达到1091.6公里。不断优化运营组织,10条线路发车间隔跑进2分钟;实施全路网“人物同检”,车站站台门实现全覆盖。发布列车时刻表,全网实现移动支付,乘客出行更加便捷。地面公交方面,按照“干线、普线、微循环线”三级线网规划,推进全市公交线网优化工作,减少重复线路2077.9公里、有路无车430公里,方便1523个小区出行。升级定制公交服务,开通线路236条。公交专用道总里程达1005车道公里,高峰时段公交运行速度提升27.4%。“实时公交”到站查询服务已基本覆盖全部线路,让乘客对候车时间、“车厢拥挤度”精准把控。慢行交通方面,在回龙观与上地之间建成我市第一条自行车专用路,为两地之间提供了新的便捷通勤方式,累计通行量超过270万辆次。实施慢行系统品质提升行动,完成3200公里非机动车道整治。开展共享自行车停放秩序专项治理,自行车出行更加规范。


重大战略重大活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取得重大进展,京津冀核心区1小时交通圈、相邻城市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运,配套完成“五纵两横”外围综合交通体系;京雄城际、京张高铁开通运营;京台高速等8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市域内国家高速公路网“断头路”清零;38条跨省公交线路常态化运营,日均客运量超过40万人次;取消省界收费站,ETC发行总量520万套,实现高速公路跨省无感支付;交通一卡通实现与233个城市互联互通。城市副中心交通保障有力,地铁6号线、7号线和八通线运输能力不断提升,运行间隔缩小至2分钟,建成广渠路东延、运河东大街等重点道路。加快冬奥交通项目建设,京礼高速、清河交通枢纽建成运营,松闫路等大修工程提前完工,冬奥配套道路设施全部就绪。


交通综合治理成效明显,中心城区高峰时段平均道路交通指数5.07,下降11.1%。公共交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首创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千分制”评价机制,调整地面公交发展战略,出台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设施改善技术指南等慢行法规标准。同时,加强与铁路部门合作,加快市郊铁路建设、探索大铁服务城市通勤机制。与大兴国际机场互设指挥调度席位,实时监测调度,实现更顺畅的城市交通接续运输服务。道路精细化管养水平不断提高,推行城市道路和公路“巡养一体化”“24小时修复”,在全国干线公路养护管理评价中保持领先。停车、堵点治理等工作成效不断突破,全面开展道路停车改革,全市829条道路7.6万个道路停车位实行电子收费并纳入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停车入位率达到90%以上;330个停车场、2.8万个停车位实施错时共享;为7.9万车辆办理居住认证。同时,强化交通堵点分级治理,累计治理堵点943处,有效缓解了医院、学校、火车站周边等地区交通拥堵。依法治理能力不断加强,建立“黑车”治理长效机制,共查扣各类“黑车”7.6万辆;创新组建停车协管员队伍,整合视频资源,违停执法量逐年增长;持续加大对租售小客车指标、轻微型货车非法改装和闯禁行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启动高速公路入口超限非现场执法工作,路网超限率控制在0.3%。


智慧绿色交通发展实现突破,交通行业单位能耗下降5%,污染物排放下降30%。科技创新成果丰硕。推进延崇智慧高速建设,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高速公路封闭场景下的车路协同测试。开放全国首个自动驾驶测试区域,测试道路达200条700公里,自动驾驶发展水平全国领先。开通国内首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全自动运营的燕房线,打造首都机场线EUHT综合承载示范工程。一体化出行服务加速推进。构建了交通运输行业数据开放共享平台,推出国内首个绿色出行一体化服务平台(MaaS),首创市场化、可持续的“碳激励”机制,平台用户数累计达2400余万人。实现北京市公共交通“一码通乘”,累计注册用户超过920万人。实现轨道交通二维码与上海、呼和浩特的互联互通。交通节能减排成效初见。推动运输结构优化,生产用煤全部实现铁路运输。推动营运车辆能源结构优化,在用公交车辆新能源与清洁能源比例超过90%,纯电动出租汽车占比达17.4%,淘汰营运柴油货车6.9万辆。推动柴油动力游船改造,运营船舶清洁能源更新率100%。


交通运输改革成效显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交通综合治理机制实现提级升格,建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市区联动、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共担共治”的交通综合治理新格局。制定信用管理办法,建设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信用评价指标体系,“信用交通省”创建成绩位列直辖市第一、全国第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逐步形成以轨道为骨干、公交为支撑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拥车用车管理政策持续优化,小客车指标配置向“无车家庭”倾斜。


平安交通建设深入推进,铁路道口连续10年零伤亡、零事故。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4584公里,铁路道口连续10年零伤亡、零事故。开展公共交通安全领域监测预警,推进人防、物防、技防安全防范体系建设。健全极端天气联动应急机制,建成交通行业4支市级专业应急队伍,应急处置能力大幅提升。


展望“十四五”道路交通指数控制在6.0以内


“十四五”时期,“轨道上的京津冀”将更加畅通便捷,轨道交通里程(含市郊铁路)达1600公里,“四网融合”取得实质性突破,智能、平安、绿色、共享交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力争达到76.5%,道路交通指数控制在6.0以内,MaaS平台日均绿色出行服务1000万人次以上,有力支持首都发展和城市群现代化建设。


轨道交通里程(含市郊铁路)达到1600公里,完善高速公路网,总里程超过1500公里,城市副中心“桥头堡”交通框架基本形成,“一核两翼”交通联系方便快捷,都市圈1小时通勤圈基本形成,区域交通城市化、公交化水平显著提高。


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取得实质性突破,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慢行系统的融合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智能、平安、绿色、共享交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6.5%,道路交通指数控制在6.0以内,MaaS平台日均绿色出行服务1000万人次以上。


交通治理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完善,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基本构建,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基本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日趋成熟。平安交通建设水平显著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显著增强,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下降率9%,安全和发展的统筹能力进一步增强。


2021年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74%左右

高峰时段平均交通指数控制在5.6以内



2021年,预计本市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74%左右,高峰时段平均交通指数控制在5.6以内,新增轨道运营里程54.5公里,MaaS平台日均绿色出行服务700万人次以上。


坚持京津冀协同发展,推动区域交通一体化。交通部门将继续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强化机场、铁路与城市交通的衔接,加快推进轨道、高速、交通综合枢纽建设,努力打造都市圈1小时通勤圈。京津冀城市群衔接将更加高效。优化双机场城市交通衔接,完成新机场北线高速东西延项目,推进丽泽城市航站楼和首都机场线东直门航空值机功能建设;加快“轨道上的京津冀”建设,推进京滨、京唐城际铁路和丰台站等3个国家铁路车站配套交通枢纽建设,实现京津冀轨道交通乘车二维码互联互通;完善高速公路网,推进承平高速等项目,进一步提升京津冀互联互通水平。副中心对外交通运行将更加顺畅。推进城市副中心站等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完善副中心集散交通系统,加快推进东六环入地改造和国家高速公路功能外移,推进通马路等道路网建设,打造广渠路快速公交示范走廊,实现大运河北京段41公里全线游船通航。雄安新区交通衔接将更加便利。加快京雄高速建设,协同推进雄安新区至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快线(R1线)建设,实现北京与雄安新区轨道快捷联系。


服务“四个中心”定位,提高交通保障水平。着眼政治中心建设,构建更高水平平安交通体系;着眼文化中心建设,打造首都交通文明礼让、信用出行、志愿服务三大文化品牌;着眼国际交往中心建设,以服务保障冬奥会、冬残奥会为契机,提升首都交通国际化服务水平;着眼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大创新攻关力度,打造智慧出行体系。


优化供给,提升绿色出行品质。推进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开展四网融合顶层设计,推动与铁路部门签订路地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逐步实现“一套体系、一网运营、一票通行、一站安检”——研究制定四网融合技术标准和运营规则;对接铁路和城市轨道列车运行图,逐步实现一张网编制;连通铁路和地铁票务系统,实现在付费区换乘;制定统一的安检标准,实现安检互认。加快轨道建设,实现11号线西段等7条线路(段)开通运营;推动既有线网优化提升,实现1号线和八通线等跨线运营;推进城市副中心线等整体提升和S2线南段通勤化改造。优化公交线网服务水平,完成干线网等详细规划编制并推动实施,优化调整60条公交线路。开展多元化服务,提升需求响应能力,优化通勤、通学等定制公交服务。提升慢行系统绿色出行品质,落实核心区慢行系统规划和道路林荫计划,推进东单南北大街延长线等慢行系统改造;开工建设回龙观自行车专用路东拓、南展工程;推进滨水道、园林绿道与城市道路慢行系统连通融合,编制落实水网、绿网、路网融合规划实施方案。提高交通设施建养水平,推进北清路等城市快速路和南中轴路等城市主干路建设;提高中心城区次支路规划实施率,建成21条次支路;完善城市道路养护制度和标准化养护模式,推动高性能材料、低噪声路面等新技术在养护中应用。促进多网融合发展,在四网融合基础上,进一步推进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慢行系统、道路网等多网融合发展;做好轨道交通车站与步行、自行车、地面公交等的接驳换乘服务及秩序管理;促进站城融合,做好站内客流组织和服务设施优化,增加便利店等增值服务;推动车站周边用地一体化综合开发,建设71个城市活力微中心,打造轨道上的都市生活。发展绿色低碳交通,研究制定新能源车运营激励措施,持续优化交通行业运输结构和能源结构。


多措并举,优化交通出行结构。优化拥车用车政策,优先向“无车家庭”配置小客车指标,有序治理“一人多车”。助推绿色出行,加大“碳普惠”激励推广力度,丰富与绿色出行相结合的激励方式;研究大型活动、景点等门票与绿色出行联动优惠等措施,吸引更多私家车转向绿色出行;建设一批驻车换乘停车场(P+R),引导外围远途自驾通勤人员换乘公共交通进入中心城区。继续实施医院预约就诊,在文化场所、展览展会、重点景区和公园等深化预约分时游览;扩大地铁预约进站试点,探索道路出行预约;深化重点区域错时上下班措施;研究轨道交通“高峰票价+通勤优惠”,引导旅游出行、生活出行与通勤高峰错峰。


加大精治、共治、法治力度,推进交通治理现代化建设。推广CBD区域综合治理经验,开展318处交通节点综合治理;推进停车综合治理,实现全市道路停车改革全覆盖,加快推进高位视频设备非现场违停执法赋能和赋权;基于企业信用动态调整互联网租赁自行车企业车辆投放数量,扩大电子围栏覆盖。建设以信用体系为基础的分级分类新型监管机制,建立健全交通行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推广“信用+地铁智慧安检”“信用+公交优惠出行”“信用+交通建设保函”等试点,加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推进“信易行”和“信用交通省”建设。


智慧赋能,推动交通服务向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建设交通运行监测调度中心(TOCC)三期,实现交通综合管控、协同调度、应急处置和决策支持等功能。加快推进“首都轨道交通系统高效运输与安全服务关键技术”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基于“北斗+5G”的网络化智慧公交调度体系,升级改造智能运营调度系统,建设动物园等10处区域调度分中心,80%以上线路实现区域智能调度发车。建成延崇高速公路北京段车路协同示范工程,发布智慧高速公路建设技术指南。智能化改造城市交通信号系统,实现全路网重要信号灯联网智能调控。


编辑 杨利

来源:北京市交通委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