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刘亚光


阿曼达在拜登就职典礼上朗诵诗歌。图源:Patrick Semansky / Associated Press

 

阿曼达·戈尔曼(Amanda Gorman)出生于1998年,自小患有语言障碍,据《卫报》的一篇报道,她在日后的成长过程中喜欢上了诗歌,将其视作“生活全部热爱的来源”。在对诗歌的热爱中,她一边通过不断的口语练习克服先天的缺陷,一边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卫报》评论,“对阿曼达来说,一切表达都既是‘诗意的’,又是‘政治’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奠定了戈尔曼日后诗作的风格。

 

2014年,年仅16岁的戈尔曼发起成立了一个名为“One Pen One Page”的非盈利公益组织,专注于支持各类诗歌研讨会和社会公益活动。次年,她出版个人第一部诗集并前往哈佛大学学习社会学。2017年,她获得首届美国青年诗人桂冠奖(National Youth Poet Laureate)。该奖项每年颁发一次,旨在奖励文学、演讲、艺术等领域有突出表现,同时对社会公平事业做出贡献的杰出美国青年。

 

这一荣誉极大地增加了戈尔曼的社会曝光度。2017年,在一次于国会图书馆开展的集会中,她朗诵了一首名为In This Place的个人原创诗作——该诗作创作于一次白人至上主义者的游行之后。台下的观众中就有现任美国总统拜登的妻子吉尔·拜登(Jill Biden)。三年后,拜登竞选美国总统成功,吉尔极力推荐戈尔曼作为在拜登总统就职仪式上进行朗诵的诗人。

 

戈尔曼在拜登就职典礼上深情朗诵的这首诗歌,正是此次陷入抵制风波的The Hill We Climb。耐人寻味的是,这首诗歌创作于今年1月、特朗普的狂热支持者们冲击国会之时。


戈尔曼告诉《纽约时报》:“我不想过多地谈论特朗普政府领导下的美国存在的诸多社会不公、种族分裂,我只希望用我的语言帮助大家想象一种能够团结和疗愈彼此的未来”。她在诗中写道:“我们的障碍在共同的前方,而不在彼此之间。我们最关切的应是未来而非分歧。我们放下挥舞的拳头,这样就能彼此携手。我们在友爱中拥抱彼此,消弭攻讦。(We lift our gazes not to what stands between us, but what stands before us. We close the divide because we know to put our future first, we must first put our differences aside. We lay down our arms so we can reach out our arms to one another, we seek harm to none and harmony for all.)”

 

美国青年诗人阿曼达·戈尔曼。

 

出版商默伦霍夫(Moulenhoff)原定于今年3月底出版这首诗的荷兰语译本,选定的译者是去年凭借小说The Discomfort of Evening成为获得布克奖最年轻作家的玛丽·卢卡斯·里内维尔德(Marieke Lucas Rijneveld)。据《洛杉矶时报》,出版商认为里内维尔德是翻译该诗作最合适的人选,而阿曼达本人也对这个选择十分满意。

 

然而,这一决定很快受到了来自荷兰社会的批评。批评者认为,作为一名黑人作家,阿曼达的作品应该交由和她的经历更为相似的作者来翻译。如其中一名批评者、荷兰激进主义者和记者贾尼斯·迪尔(Janice Deul)就在荷兰《大众报》(De Volkskrant)上撰文称:“这和里内维尔德的翻译水平并无关系,只是,为什么不选择和阿曼达·戈尔曼背景相似的、年轻的黑人女性作家来进行诗歌的翻译呢?”

 

目前,出版社撤回此前的决定,暂不由里内维尔德进行翻译。对这一决定,里内维尔德本人表示对这些批评声音的出现感到“震惊”,但同时也“理解那些感觉自己受到了冒犯的人们的感受”。而Moulenhoff的总经理勒·诺布尔(Maaike le Noble)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出版社将从这次事件中“吸取一定的经验教训”。贾尼斯·迪尔则在twitter中对出版社的这一决定表示了感谢。

 

参考链接:

https://www.latimes.com/world-nation/story/2021-03-01/dutch-poet-declines-assignment-to-translate-gormans-works

https://www.theguardian.com/books/2021/jan/22/how-amanda-gorman-became-the-voice-of-a-new-american-er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National_Youth_Poet_Laureate

 

编译|刘亚光

编辑|罗东

校对|李项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