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京报记者从人民出版社获悉,由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施芝鸿主编的新书《为了不能忘却的爱》,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该书以施芝鸿自创的“晨曦体”为载体,把这场抗疫斗争中凡人英雄们表现出的大爱故事,以每篇400字左右的小短文表现出来,用“微言大义”礼赞抗疫人民战争中的凡人英雄。


人民出版社总编室主任张振明向新京报记者介绍,为致敬新时代最可爱的人,由天大集团、天大研究院出资,并与本书编写组、 人民出版社一起,向中央援鄂医疗队的4.26万名医务人员、900多名援鄂公共卫生和疾控人员、人民解放军派出的4000多名援鄂医务人员,每人赠送一本该社今年重点出版的新书《为了不能忘却的爱》。


施芝鸿说:“我们共同以这种方式,由衷感谢逆行抗疫主战场的白衣天使们的辛勤付出,并以这种方式继续传颂和传承我们党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核心理念,让世世代代、子子孙孙们都永远铭记这些援鄂医疗队员们救死扶伤、以命佑命的大爱情怀。”


施芝鸿(资料图)


用抗疫斗争中的八个方面“爱”,作为全书的思想骨架和精神支撑


该书主编施芝鸿21年前在上海工作时,曾撰写出版政论集《当代中国的主义和问题》、《改革潮头雪浪花》;2018年改革开放40周年时,他又撰写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改革潮头鼓呼集》。


谈及此番主编新书《为了不能忘却的爱》的初衷,施芝鸿说:“2020年春节期间,一位曾在中共湖北省委政策研究室工作过的退休文友,给我发来一首他撰写的感时诗:‘烟雨苍茫黄鹤楼,江城宅家念亲友。共赴时艰御疫敌,大爱长江天流。’这引发了我的沉思:春节宅家休假,如何为抗疫人民战争贡献一份力量?我们虽然不能像逆行湖北武汉的援鄂医护人员那样,直接奔赴抗疫前线,但如果能把此次抗疫斗争中,发生在抗疫主战场和全国各地、各条战线、网上网下的好故事、好文章、好诗词广泛搜集起来,用我自创的通过摘写、缩写、拆写、改写的‘晨曦体’体例,以‘微言大义’来记录这场伟大的抗疫人民战争,并且让子孙后代了解和铭记这些‘不能忘却的爱’,不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吗?


他随即用短信联系了其文友,也是此书主编之一、当时正在湖南老家陪父亲过年的曾松亭博士。曾松亭在很短时间内联系了一批他熟悉的青年志愿者,组成了由他俩牵头的编写工作团队。施芝鸿说:“在连续8个多月时间里,我们这支团队把从武汉封城到举国抗疫、从联防联控到复工复产、从国际支援到对外援助过程中,那些感天动地的、触及心灵的、引起思考的人物和故事,都用‘晨曦体’的段子状写出来。


如何使本书中的近千条段子都用“爱”这条主线贯穿起来?编写组精心设计了“引子”一章。在讲述中国诗词的源头湖北和武汉的山川形胜和历史渊源的同时,重现在疫情突袭之下,这座英雄城市的英雄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勇敢无畏、科学应对的感人场面,带着读者缓缓重温抗疫时光里涌现的种种“不能忘却的爱”。围绕这个核心理念,进而凸显武汉人民识大体顾大局的“江城至爱”;医务工作者白衣执甲逆行出征的“医者仁爱”;社区基层工作者夜以继日默默付出的“社区大爱”;人民解放军展现“硬核力量”的“铁甲厚爱”;社会各界主动担当积极参与的“社会关爱”;志愿者用汗水浇灌志愿精神的“奉献友爱”;讲好中国抗疫故事以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人文挚爱”;世界各国在疫情面前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的“寰球博爱”。这充满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核心理念和人性光辉的八个方面之爱,既是全书的灵魂和神韵,也是贯通全书的思想骨架和精神支撑。


该书“尾声”一章,聚焦武汉按下重启键、援鄂白衣“战士”纷纷凯旋,以及各地复工复产、各地旅游景区恢复开放的热闹场景,并把这些都归结到习近平总书记高度概括的“每一个人都了不起”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上来。本书收录的特稿《中国新“四大名山”》,将哲学思考和文学表达巧妙地融合在同孩童的对话中,把钟南山、小汤山、雷神山、火神山誉为“新时代中国的新‘四大名山’”,生动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头一尾,即2003年抗击非典和2020年抗击新冠疫情中所展现的力量与底气。



以“晨曦体”为载体,将新闻素材中最能打动人心的事例和观点凸显出来


何为“晨曦体”?曾松亭博士向“政事儿”介绍, 21年前,由上海调任中共中央办公厅和中央政策研究室工作的施芝鸿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每天早上6点左右在从住所到单位上班的不到一小时内,在车上改写或编写正能量的段子,在晨曦中发出,所以叫“晨曦体”。


曾松亭介绍,“晨曦体”的体例为每条段子400字左右,时间标识明确、清晰,标题醒目、有冲击力,文字有节奏感、画面感和现场感,能够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起读者的共鸣,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此外,晨曦体是用心、用情、用力写出来的以小见大的小散文、小议论文、小哲理文。每条都有一点点思绪、有一点点智慧、有一点点幽默,读起来通畅、流利,没有语言障碍。


施芝鸿介绍,《为了不能忘却的爱》一书,同20世纪30年代由鲁迅先生和瞿秋白、 许广平等三人通过上街买报纸,用剪刀和笔联手编写的《萧伯纳在上海》这本“快闪”书一样,是通过每天广泛采集全国各地百余种平面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上感人至深的素材,由他和编写团队的成员们取其精华,通过各自的摘写、缩写或拆写、改写等方式,精心编撰而成的礼赞凡人英雄的 “心中的歌”。


每条段子一般都撷取每一篇现成素材中最能打动人心的事例和观点,以凸显其最精彩感人之处。我们力求做到用一个个大写的‘爱’字,把描述在应对这场公共卫生危机中的亮点、痛点、闪光点的段子连缀起来,形成一串闪耀着人间至爱的精神珍珠,像润物无声的细雨那样,播撒在读者的心田里。”施芝鸿说。


据本书责任编辑余平介绍,该书的编写和修改完善持续了8个多月,收录的段子共计700多条、40余万字。全书既有对个人的描摹,也有对集体的颂扬;既有总结与回顾,也有反思与展望,意在用晓畅易读的文体,呈现有画面感、有冲击力的现场,讲述满怀激情、打动人心的故事。编写者既注重编写那些有共情点、有烟火气的场景,又积极思考有高度、有广度、有温度的话题,为人世间的大爱、挚爱、过命之爱发声,力求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感之以义。


专家评价:该书有史料性、文献性和昭示未来的借镜作用


著名文艺评论家曾镇南在为该书撰写的跋中写道,此书编写组将从媒体上采集汇编起来的原始原生新闻素材,加工为史事汇编。虽然是史林散页、丛脞小语,记人、记事、记言,汇总起来倒也事核言文,蔚为大观。大至历史风物、民族文化、国家功令、被抗疫时间线串缀起来的重大举措,小至在突然鲜明耀眼起来的“天使白”“橄榄绿”“守护蓝”“志愿红”的色块下汇聚起来的从平凡中奋起的英雄群体中的普通一员的风采和行止,乃至他们的情感世界、心灵空间的心旌一动、幽光一闪,都被敏捷而富情思的采撷者收入箧中、藏入锦囊,储宝以备用。


他说,“这些材料,大抵以纪实记事为主体,少数写心语、书情愫的记言务虚的片段,也都是感时因事而发,没有什么缕虚空、蹈河汉的夸饰之言。材料出于新闻,积为史迹,敷史事,有史骨,是构建历史学建筑物的一砖一石、一梁一柱、条檩片瓦,其足以征信的程度是很高的。它们即使经过选择、归类、打磨以后,仍然不失史事的朴素切实,生活的活色生香,葆有录以存照的求真取信功能。”


“中国历来就有良史志士于困厄之中发奋著书的史学传统;在某种意义上,《为了不能忘却的爱》一书也属于这一优秀史学传统影响之下‘发奋所为作也’的著作。溯其编书的初志,我觉得才能认识它将会保持较为长久的史料性、文献性的特质和昭示未来的借镜作用。”曾镇南说。


另外,本书也摘录了“政事儿”发自去年2月19日的一篇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