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陈琳)今天(4月20日),2021北京“两区”建设系列主题沙龙活动组织了一场科技创新片区实地探访,近百名在京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及总部企业负责人组成“百人团”,先后探访了昌平组团和海淀组团,近距离了解“两区”政策叠加优势,分享落地发展经验,并现场感受科技创新前沿魅力。


随着北京自贸试验区窗口期的全面打开,科技创新片区作为北京自贸试验区“三片区7组团”的重要组成部分,聚焦政策叠加优势,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打造要素集聚格局,在三大片区中已发展成为引领科技创新前沿,带动自主创新高度的主阵地,吸引着海内外关注的目光。


昌平组团:初步形成医疗全产业链集聚


“百人团”走进科技创新片区,首站即来到了昌平区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简称生命园)。生命园位于未来科学城西区,定位为具有全球领先水平的“生命谷”,将集中力量打造北京医药健康产业园,在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三城一区”主平台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园区总占地面积7.2平方公里,分三期规划建设。其中一二期占地面积2.5平方公里,已基本建成运营;三期为扩展区,规划占地面积4.7平方公里,正在推进土地腾退整理。


参观完“生命谷”沙盘后,“百人团”来到驻区企业百济神州参观考察。该公司也是国内肿瘤创新药研发的代表企业,其研发的抗癌新药“泽布替尼”于2019年11月15日获美国FDA批准上市,成为第一个在美国上市的中国抗癌新药,并于2020年6月4日成功在我国获批上市。


据悉,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生命园充分发挥研发创新优势,积极助力企业科技战“疫”,累计有20余家企业(单位)直接参与防疫药物、医疗器械等研发生产,有力支援了全市防疫工作。截至目前,生命科学园已入驻了百济神州、诺诚健华等为代表的近500家医药健康企业,初步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到终端医疗的全产业链集聚。


昌平区副区长杨仁全介绍,昌平组团主要聚焦两大产业,一是医药健康,以生命科学园为核心,目前已基本形成基础研究、中试研发、生产流通、终端医疗的全产业链资源聚集;另一主导产业是数字经济,组团内已聚集小米、三一、好未来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其衍生领域率先布局,初步形成高端产业数字化集群发展态势。


抓住“两区”建设的历史机遇,昌平组团将努力实现“三个突破”,一是科技创新能力取得新突破,未来三年生命科学园研发投入强度保持在15%以上,将推动5个左右1类创新药上市;二是开放发展水平取得新突破,希望通过3年的努力,聚集不少于300名具有国际视野的科技领军人才和核心管理人才,实现利用外资金额翻两番;三是产业发展质量取得新突破,预计三年平均市场主体增速在15%以上,到2023年累计达到1万家,推动20家左右企业上市。


海淀组团:除了科技氛围还有“小桥流水”


无人车、智能声控、无纸发票……来到海淀组团,大家随处都能感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与创新。


海淀区始终是北京甚至全国范围内科技创新和改革的示范中心。科技创新片区中的海淀组团共21.59平方公里,位于海淀区北部。海淀组团在“两区”建设中,叠加了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多种政策。据悉,海淀组团目前正着力探索营造国际一流创新生态,试点建设离岸创新中心,打造数字贸易港。


在中关村环保科技示范园翠湖科技园,吸引大家的不仅是华为、百度、小米等头部企业云集的创新氛围,还有环保园的“小桥流水”,这里独具特色的完整绿色环保体系,让它成为绿洲湿地景观系统为主要特征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科技园区。自2002年启动以来,环保园在创新引领、创新提级等方面发挥前沿引领作用。目前,自动驾驶、军民融合、信息技术应用创新、5G网络等大信息、大健康产业聚集于此,形成“基金+服务+基地”的产业协同组织模式。


驻区企业拉卡拉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北京“两区”建设中,他们不仅受到科技领域改革政策的便利,在金融科技领域也感受颇深,特别是该公司近几年在金融科技方面的突飞猛进,可以说完全是搭上了北京“两区”建设的快车。


海淀组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海淀将持续发挥中关村科学城创新策源地优势,吸引顶尖机构,开展支撑底层关键技术的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研发,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据介绍,2021年1-2月份,自贸试验区海淀组团新增工商注册企业数267家,其中新增内资企业261家,外资企业6家。新增内资企业注册资本近26.7亿元,合同外资金额10585万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847.76万美元。


以“两区”平台推动科技创新全产业链开放


在随后举办的推介交流会上,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刘印春介绍,日前,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与普华永道联合发布《机遇之城2021》报告,对全国47座城市进行综合排名显示,北京高居首位。今年1月至3月,北京市吸引外资呈现大幅增长,实现“开门红”。新设外资企业379家,同比增长36.3%;合同外资96.3亿美元,同比增长1.3倍;实际利用外资49.4亿美元,同比增长32.7%。


刘印春表示,下一步北京将重点抓好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两区”建设、数字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和创新消费、京津冀协同发展这关键“五子”,强化“五子”联动,要以“两区”平台推动科技创新全产业链开放,助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包括着力推动大科学装置开放,提高北京大科学装置的使用率、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开放,组建国际顶尖科学家参与的评估委员会,开展多方位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聚焦科研成果转化运用,有效解决成果确权、评估定价、转化实施、收益分配等问题。


建设中试研发平台;围绕重点产业领域,提出吸引重大研发平台的措施,抢占科研高地;推动国际测试标准互认,推动国内有实力的检验检测机构面向国际开展服务。探索建立创投机构被投对象服务平台,吸引创投机构聚集。此外,建设北京国际创新中心网络服务平台,提高服务质量。


加速“两区”立法,为“两区”建设提供法律保障


北京市商务局局长闫立刚介绍,目前国务院批复的251项任务已落地147项,实施率达到了58.5%。“其中包括很多全国首创、首批的政策,比如高新技术企业的‘报备即批准’、公司型创投企业所得税优惠、技术转让所得税优惠、私募股权投资份额的转让平台、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的资金池试点等等”。闫立刚介绍,“两区”建设以来,新增了1400多个优质项目。有很多都是标志性引领性项目,比如赛诺根有限公司落户北京CBD,成为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首家落户的跨国公司亚太区总部;承载跨境金融信息传输职能的重大金融基础设施——金融网关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在京获批落地。


推介会上,闫立刚以外资准入更加开放、数据流动更加通畅、资金进出更加便利、人才支持更加有力、税收优惠力度更大、营商环境更加优化的6个“更加”,向参会嘉宾精准提炼了北京“两区”建设在持续提升企业获得感方面的务实举措,并向与会嘉宾代表介绍了下一步的重点工作,包括将加快“两区”建设步伐,构建“领域+区域+要素”开放格局;加速“两区”立法,为“两区”建设提供法制保障;加大项目落地力度,让企业享受更多“两区”红利等举措。


新京报记者 陈琳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