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未来技术学院名单。教育部官网截图


文|熊丙奇

 

未来已来,未来技术学院来了!

 

据报道,教育部近日印发《关于公布首批未来技术学院名单的通知》,经高校自主申报、专家论证,全国共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2所高校获批建设首批未来技术学院。这12所高校全部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什么是未来技术学院?未来技术学院干什么?与这些大学的其他学院相比有何不同?对于12所“双一流”大学同时获批建设未来技术学院,舆论充满着好奇。

 

真枪实弹地“搞创新”

 

其实,教育部去年5月印发的《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指南(试行)》,已经确定了未来技术学院的建设目标。

 

其中提到,要探索专业学科实质性复合交叉合作规律,探索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新模式。瞄准未来10—15年的前沿性、革命性、颠覆性技术,突破常规、突破约束、突破壁垒,强化变革、强化创新、强化引领,着力培养具有前瞻性、能够引领未来发展的技术创新领军人才。

 

很显然,未来技术学院不是搞虚头巴脑的“未来”概念,而是要真枪实弹地进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由此去看,打造未来技术学院的目的,就是为建设科技强国服务。

 

事实上,要办好未来技术学院,最关键的是进行学院管理与办学机制改革。

 

近年来,我国高校都在深化校内管理改革,其目的是扩大学院自主权。但总体看来,由于受整体学校管理框架、人事管理制度以及职称评审制度的影响,学院并没有获得充分的自主权。

 

现实中,很多教师要按学校的统一要求发表论文、申请课题、申请专利等,才能因此获得相应经费。不少教师的精力都被导向发表论文、申请课题,一些教授也因此变为“论文教授”、“课题教授”、“经费教授”。这既导致学术研究急功近利,又存在轻视人才培养的现实问题。

 

本来,从面向未来,探索创新突破出发,每个学院、学科,都应该主动寻求学科交叉、合作。但部分高校追求的不是取得创新成果,而是为了“讲好故事”,以便申请课题和经费。

 

在看重学术头衔的评价体系中,教师、研究人员为获得学术头衔,把很多精力用在获得学术资源的游戏之中。


大胆进行体制机制改革

 

那么,面对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呢?

 

这就需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校内管理改革,创新学院管理机制解决。前述《指南》就提到,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保障,支持未来技术学院构建多学科交叉机制”。

 

具体而言,比如不设置行政级别等。我国部分省市已选择部分高校推进“取消二级学院行政级别”的改革,未来技术学院应该继续探索这一改革。

 

在不设置行政级别后,未来技术学院,可以建立学院理事会,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由理事会拓宽学院的办学资源,并确定学院发展战略,遴选学院院长。这一管理模式,有利于推进学科交叉、整合资源,坚持学院的发展定位。

 

与此同时,学院的教育事务与学术事务,要充分发挥教授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的作用,由教授委员会与学术委员会负责。

 

如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贡献,应由教授委员会制定标准并实施;评价教师的学术能力与学术贡献,则由学术委员会制定标准并实施。

 

这有利于结合本学院的办学定位,制定与其他学院不同的评价体系,切实落实分类管理、分类评价原则。

 

未来技术学院要取得颠覆性的技术创新成果,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难题,必须进行大胆地体制机制改革。换句话说,它们应该成为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帽子”的先行军。

 

在所有建设未来技术学院的高校中,未来技术学院的体制机制改革,不但决定学院的发展走向,也对学校的整体改革具有探索、示范意义。

 

从这一角度看,建设未来技术学院的重要意义,并非取得一两项标志性的技术创新成果那么简单,关键还是在于是否突破常规,建立起更好的机制。有了更好的机制,颠覆性的创新技术自然会喷薄而出,也会为社会培养大批创新领军人才。

 

□熊丙奇(专栏作者)

编辑:马小龙  校对:危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