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陈琳)5月31日,北京市召开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媒体通气会,记者在会上获悉,北京市将通过实施“十大专项行动”,培育建设具有北京特色和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这十大专项行动包括打造优势互补、特色凸显的消费地标;推广数字消费新场景,试点建设“智慧街区”;培育北京“网红打卡地”,释放文旅消费潜力;扩容提质会展消费,打响会展消费城市名片等。

 

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现代经济管理研究院首席专家洪涛教授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北京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城市,又是具有千年文化的古老城市,城市特色鲜明,理应在国际消费城市建设方面成为引领者。

 

他同时建议,北京应注重发展绿色消费;在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时,应该把更多的自主权给市场,调动市场的积极性。“政府的色彩太浓,主导权太大,不利于激发市场活力。”

 

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现代经济管理研究院首席专家洪涛。受访者供图

 

对话洪涛: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应避免“千城一面”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过程

 

新京报:目前全国已有超过20座城市提出要加快推进建设或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你认为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需要什么样的基础?

 

洪涛:首先,需要相应的顶层设计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其次,需要有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消费流的流通基础;第三,需要有财政、税收、金融、保险、预警、储备等相应的保障条件;还需要有相应的营商环境条件。

 

另外,我认为不同的城市应该具有相应的特色,比如上海新的定位是:作为长三角龙头,大力发展“创新型、服务型、总部型、开放型、流量型”这“五型”经济;北京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龙头城市,可以大力发展“五型”经济,如消费型、文化型、创新型、服务型、开放型经济。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也应该有北京的特色。像北京提出的实施“十大专项行动”中,推进王府井商圈“商业+旅游+文化+科技”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双机场”优势,建设空港型国际消费“双枢纽”;推动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博物馆之城、书香京城等,就非常具有北京特色,同时也彰显了北京的优势。

 

新京报:目前来看,北京、天津、山西、上海、江苏、浙江、山东、河南、湖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云南、陕西等15省区市都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推进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而辽宁(大连、沈阳)、福建(福州、厦门)、贵州(贵阳)、安徽(合肥)、湖南(长沙)、四川(成都)等6省之前也明确有此计划。你如何评价这种遍地开花的现象?之前很多研究都提到,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主要指纽约、伦敦等国际大都市,所以我们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不是也应有分层分类的考虑?

 

洪涛:随着我国城市化新发展,在“国内循环为主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下,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也是中国城市群建设的必然过程。国外许多城市既是著名的国际消费城市,也是重要的枢纽城市。我认为中国的国际消费城市群也如国外城市一样,呈现不同层级的消费城市群,比如以一个核心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或者平行结构的城市群,或者供应链网络结构的城市群等等。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过程中,应形成特有的城市群结构体系,避免“千城一面”,避免城市群建设方面的重复建设和趋同投资。

 

目前中国城市与主要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还有不小差距,如服务环境还不到位,交通、物流等不够便捷,贸易便利化程度不够高;服务质量有待改善,能熟练与外国人对话的服务人员不足;商品标志、包装等细节也未能充分照顾到外国人的需要。缩小这些差距需要从多方面着手,是一个长期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位列城市群之首的城市有望率先入列


新京报:2019年10月商务部等14部门发文,拟“通过五年时间打造一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截至目前还没有公布首批试点城市名单。你认为这项工作的难点在哪儿?哪些城市具备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优势条件?

 

洪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形成,和建设一座城市不是一个概念。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要靠市场的动力及其发育的过程。可以说,市场的动力推动与政府的外力推动,这两种动力下形成多种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并且自然地形成相应的特色,从而形成新的城市生态群、城市生态圈。正因为如此,政府规划是必要的,但也是慎重的。我认为,政府规划或者支持具有“锦上添花”的性质。

 

目前中国已经出现了五大特色城市群,如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等。居于五大城市群之首的城市,可能率先成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如上海、北京、苏杭、广深、成都和重庆有可能率先入列。此外,天津、太原、济南、郑州、武汉、三亚、重庆、昆明、西安等成为第二层次。另外,不容忽视的是海南,海南省升格为中央特区、建设全球自贸港,凭借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和交通便利优势,海南将成为营商环境最佳的区域之一。

 

新京报:很多城市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计划中,都提到首店首发、网红经济、市内免税等概念。你认为,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抓手是什么?

 

洪涛:首店经济、网红经济、免税店及其免税区建设,应该都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抓手,但是这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还应该包括城市特色定位及其城市文化、商业(步行)街建设、夜(晚)间经济、老字号经济,还有购物中心、百货店、专业店、专卖店、便利店等社区商业,以及特有的电子商务,如特色电商交易、电商服务、电商体验,以及智慧交易、智慧支付、智慧生活性服务等。

 

归纳起来,其消费群体主要包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游客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居民,应该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提供不同的服务。

 

“两区”建设将成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一大助力

 

新京报:你认为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有什么优势?

 

洪涛:北京市在消费环境与消费资源聚集度,以及消费品渗透度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如北京的首店经济发展十分迅猛,现在北京的首店数量以及新开首店数量都位居国内首位,也占据非常大的份额,而首店经济对一个地方的消费品渗透度起到关键作用。

 

其次,北京有全国知名的商圈,比如王府井、西单、前门、三里屯。正因为这些商圈名气大,所以人气旺、消费力强。尤其是王府井,具有旅游商业影响力,同时还有大量首店,进而带动当地的旅游业发展,更好地推动消费提升。

 

同时,北京市高标准推进“两区”(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动贸易、投资和人才流动自由化、便利化,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一系列政策创新和体制创新吸引着更多具有鲜明“两区”特色的新业态聚集发展,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注入了新动能。

 

北京还可以充分利用“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的品牌优势,突显其特点和特色。

 

新京报:北京在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方面,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你有哪些建议?

 

洪涛:北京的肉禽蛋奶、蔬果、水产品,以及水电油气等消费品,90%的供应来自于京外,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可以更好地满足北京需求,突出北京特色,引领城市发展。我建议在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时,北京应把更多的自主权给市场,调动市场的积极性。政府的色彩太浓,主导权太大,不利于激发市场活力。

 

另外,北京应注重发展绿色消费,例如建设社区易站(易货贸易站),建设数字易货贸易园区,开展国际消费易货,发展数字易货国际贸易。今年3月1日在全国开展的“易货节”活动,启动了易站、易货超市、易货园区、农产品易货贸易、城乡易货交易中心,甚至开展了再生资源易货(垃圾易货)模式创新,在全国具有较大的影响。如垃圾易货,用垃圾来换生活用品,是绿色发展的组成部分。

 

新京报记者 陈琳

编辑 张磊 校对 付春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