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据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官网消息,王邦佐同志治丧小组发布讣告:


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政治学家、复旦大学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原校长、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原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邦佐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8月24日上午8时10分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87岁。


遵照王邦佐同志遗嘱,遗体捐献,丧事从简,不举行告别仪式。


王邦佐(资料图 来源:上海社联官网)


公开资料显示,王邦佐生于1934年6月,湖北省汉阳县人,196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毕业后长期执教复旦大学,曾任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主任和校长办公室主任等职。


1986年,王邦佐调任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1988年至1996年任上海师范大学校长。


1996年至2000年,王邦佐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兼任《学术月刊》杂志总编。


王邦佐曾在2018年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当年选择历史系的原因。他说,我当年考大学,第一志愿其实是新闻系,觉得做记者可以背着照相机到处走,这很吸引我。后来成绩不够,只好选了历史系。但其实我小时候就很喜欢看历史,觉得没有哪个专业像历史这么丰满,古今中外、上下几千年,无所不包。历史是一切学科的基础,比如你一个国际政治系的学生,能不学历史吗?做国际关系,能不了解国际关系史吗?你不懂历史,怎么理解现在呢?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1月刊文《王邦佐:挑“补课”重担 为后学铺梯》,据介绍,1980年,王邦佐与孙关宏在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成立了政治学教研室,次年经教育部批准,复旦大学正式招收政治学专业本科生,此后,又逐步招收了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1980年12月,中国政治学会在北京成立。当时最为急缺的就是政治学研究的专门人才。1981年,王邦佐在中国政治学会常务理事会议上说:“要不然我们来试试看。”


“相比其他地区来说,上海的条件比较好。”王邦佐回忆当时的情形说,综合考虑上海的师资力量、学术基础等各方面条件,最终决定将全国第一期政治学讲习班委托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举办。


这期讲习班后来被学术界称为“新中国政治学的黄埔一期”,它不仅为全国培养了60多名学术骨干,也积极推动了政治学在全国的恢复和发展。


“可以说,我是一个比较努力的教书匠。”王邦佐说。


据介绍,王邦佐和同事们花费很大力气制定教学计划,拟定教学大纲,着手编写教材。“我们做了很多基础性的工作,在编写教材、工具书的过程中,自己也在逐步提高。”王邦佐与其他学者合作编撰了《政治学概要》、《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政治学》等教材和工具书。其中,《政治学概要》于1992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材,并被全国十多所高等院校和省市级党校选为教材,多次再版。


王邦佐非常喜欢和年轻人交流,从他们身上汲取智慧和新知。他说:“年轻人的成功就是对老师的回报,高徒出名师比名师出高徒来得更贴切些。”


据《中国社会科学报》文章介绍,谈及自己的学术研究道路,王邦佐说:“我从农村走出来读书,靠着不断积累、不断摸索,取得了一些成就,这些都离不开很多老同志的帮助和启发。”复旦大学老校长谢希德教授说过的一句话始终铭记在王邦佐心中——实事求是,留有余地。“实事求是很好理解,留有余地是什么意思呢?”在王邦佐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以为自己的认识或文章就是看到了问题的全部,任何观点都要留有余地。


“社会科学研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问题放在当时的环境中进行分析。很多问题时过境迁,人们就无法理解。同样,我们也不能以今天的标准要求历史人物,提出超越时代的要求。因此,搞社会科学研究的人,既需要逻辑思维,也需要形象思维。”王邦佐说,政治学研究这些年有了很大发展,但问题也很多,还需要大家踏踏实实地搞些研究。


记者注意到,近年来王邦佐曾多次参加有关活动。


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官网报道,2014年11月,王邦佐在上海市政治学会2014年年会上作主题发言。王邦佐认为,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宪法确立的领导党和执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党的领导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据《光明日报》报道,2015年12月,中国政治学会2015年年会在上海召开。中国政治学会顾问王邦佐作题为“政治学研究要更多介入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的主旨演讲。


2016年5月,王邦佐与秦德君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政治学研究亟须关注的四个问题》。文章指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质是实现依法治国和依宪治国,实现国家各项工作的法治化。这里有两个问题必须搞清楚:一是中国已实现从无法可依到有法可依的历史性转变,但实现有法可依、各项工作步入法治化轨道并不意味着已经进入法治状态,这只是为法治创造了必要条件;二是实现以制约公共权力为目标的法治之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有着特定的规定性,其核心是制约和规范公权力。这是法治作为现代政治文明重要构件的要义。


文章介绍,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要善于从政治的角度看待经济发展问题。从政治上看经济问题,是注重从大局看问题,是从长远和战略上切实消除阻碍市场经济发展完善的各种现实障碍。今天,从政治角度分析经济问题,特别是分析如何消除经济发展中的体制性、社会性、观念性障碍,很有必要。有学者认为,在经济领域,一个行动、一种习惯、一项制度或一部法律,可能会产生不只一种效果,甚至产生系统性后果。制度决定着资源配置的效率和科学性。如果不能形成更加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相应的社会构件,势必影响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引发新问题。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官网 《中国社会科学报》等


新京报记者 李京统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