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初叶起,敦煌石窟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无可替代的艺术与学术价值,吸引了无数中外名士学者前往探秘。他们在敦煌拍下的照片集成为敦煌文化重要的存留载体。其中最系统、最完整、也是最高品质的敦煌石窟图像记录,来自民国时期著名摄影家罗寄梅。


1943年,罗寄梅克服艰苦的环境条件,利用有限的设备和资源在敦煌持续开展了18个月的拍摄工作,获得了3000余张高品质的石窟旧照;在后来动荡的时局里,他携带这些照片辗转大陆、台湾地区,后至美国。20世纪60年代,这批照片因其非凡价值被普林斯顿大学作为历史图档收藏。


在敦煌工作中的罗氏夫妇留影。(出版社供图)


2021年,全套图档经由国内外敦煌研究和东亚研究的学者们历时13年的编撰整理,终被集结成Visualizing Dunhuang:The Lo Archive Photographs of the Mogao and Yulin Caves(《观象敦煌:罗氏档案中的莫高与榆林石窟照片》)。9月16日,这套由普林斯顿大学唐氏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和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的9卷本重磅史料在中国正式首发。


《观象敦煌》套系共分为九册:第一册包含对于整个套系、“罗氏档案”,以及莫高窟和榆林窟的系统性介绍,同时也详细介绍了不同时代莫高窟的三个主要编码系统;第二至七册主要呈现”罗氏档案”对于莫高窟内部的图片记录,从北梁时期(420-439)至清代(1644-1912)按编年史的形式进行展示,包含中英双语图示;第八册单独呈现“罗氏档案”对于榆林窟内外的图片记录,包含中英双语图示;第九册则收录了10篇最新中外英文论文合集,包含4篇直接引用罗寄梅1943年探险摄影时资料的敦煌史料分析、3篇从敦煌石窟内外部解构等建筑层面进行探讨的建筑历史分析,以及3篇专门讨论敦煌石窟在中国艺术史中的地位和意义的艺术史分析。


从确认出版计划到正式问世,《观象敦煌》历时13年的编撰整理,汇集了包括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敦煌研究院等多家中外学术机构,以及世界范围内十余位关于敦煌研究和东亚研究的权威学者的心血。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前院长赵声良曾于2010年受邀前往普林斯顿大学,用半年多的时间陆续整理“罗氏档案”,使得每张照片的内容、所在洞窟及其位置、壁画的时代等均得以确认,保证了照片内容阐释的专业性与权威性。


那么,何为“罗氏档案”呢?从1943年到1944年,罗寄梅及其作为摄影助理的夫人刘先等人出入于敦煌石窟内外,拍摄了莫高窟492个洞窟中有雕塑和壁画的340个,以及榆林窟42个洞窟中的21个,照片总数逾3000张。同时,他们也用相机记录下了当时莫高窟的生活状况与周边文物,以及敦煌城内的人物风情和月牙泉的风光。这些在敦煌遗址拍摄的莫高窟、榆林窟历史照片集,即被称为“罗氏档案” (Lo Archive)。


第158窟,西壁涅槃佛像。(出版社供图)


从照片数量规模、拍摄质量、史料价值以及美学和艺术价值的综合角度考量,以“罗氏档案”为主体内容的《观象敦煌》系列是迄今最系统、全面和权威的敦煌图片史料。同时,由于其精妙的拍摄手法和极高的照片品质,也具有极大的美学和艺术价值。


第285窟,南壁五百强盗成佛故事。(出版社供图)


正如普林斯顿大学唐氏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Dora Ching(经崇仪)所言,“罗氏档案”超出了纪实与探险摄影的极简标准,提供了具有艺术境界及不同寻常之审美价值的照片。“罗氏档案”保存了目前已消失的20世纪40年代的石窟景观图片,因此,当从整体上视之为敦煌学之历史、文化与艺术研究的海量资源,亦及研究人员、艺术史学家和保护学者眼中的历史信息之宝库时,它就有了更重要的意义。”


整合丨何安安

编辑丨张进

校对丨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