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名叫“【山西洪灾】救命文档”的在线表格在网络流转。


截至10月9日19时,表格记录了59条灾情避险场所、218条现有救援联系方式、128条求助信息、89条物资需求、50条重点灾区信息、3条物资提供信息和37条最新道路情况。


10月6日22时44分,一个名叫小祁的大三女生创建了它。随后,它以“各位求助者、救援者及热心人士:一方有难,八方驰援!感谢大家在灾情面前心手相牵,共渡难关”的名字出现在朋友圈。


19岁的在美留学生Mochi李子扬也发现了这份文档。


7日凌晨,他与小祁取得联系,带着近10名志愿者组成“山西加油”志愿者团队,利用河南暴雨时攒下的经验,维护及优化表格,负责后续救灾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对接及跟进。


表格变得更加精准有序——只有管理者可以编辑,避免被人误删;每条被录入的信息都经过求证;信息的重要程度以不同颜色呈现……在创建者们的共同维护下持续不停运转。


【山西洪灾】救命文档。来源:网络截图


接力创建文档


北京时间10月9日17时许,美国东部还处于凌晨,留学生李子扬仍在对接“救命文档”的维护与优化工作。30多个相关的微信群消息不断弹出,他要飞速筛选信息,解答群友的疑问。


山西暴雨发生之后,李子扬每天的睡眠时间被压缩至两三个小时。


“一开始我在朋友圈看到山西发生暴雨,就想做点什么。”10月6日,他在参与过河南救援的微信群里发布消息,得到了朋友们的回应,一群人“重操旧业”,开始收集山西的受灾信息。


同一时间——6日深夜,山西人小祁制作的文档开始在朋友圈传开。几分钟前,她还在朋友圈写下自己的疑虑:“在想要不要建一个像河南暴雨那样的腾讯文档,不知道会不会对救援人员有帮助。”


但8分钟后,“救命文档”的雏形就被建立起来。


河南暴雨救命文档的建立者李睿为小祁提供了思路。在初版的文档中,小祁将表格分为求助信息、物资需求表、灾情避险场所、灾情注意事项等板块。因为是公开编辑,网页会出现卡顿。


李子扬也发现这份文档。初版的文档已有了大致框架,但分类不够细致,不能确保信息的真实性;而由于文档可以被公开编辑,信息易被篡改。


这让已经收集到不少受灾信息的李子扬有些犹豫。“如果我们再做新的表格,会很容易让一线救援的人疑惑,所以我也一直在关注那个文档。” 李子扬说,他发现有人把创建者的微信群二维码放了上去,便加群联系小祁。


“我们有相关经验,可以让表格更清晰,也刚好可以把目前的信息做个合并。”李子扬很快与小祁达成共识,此时距离表格创建不足3小时。


李子扬带着近10人的团队成员连夜完善表格——将文档分成求助信息、物资信息等11个板块,阅读者只能通过固定的表格提交信息,再由专人整理核实,每条消息要隔6小时反馈一次进展。


为此,李子扬与团队成员又招募了二三百名志愿者,分为求助信息收集组、救援资源收集组、宣传组及救援对接组,24小时维系文档运转。


在表格首页,志愿者们用醒目的颜色,加粗加大字体,标注出注意事项:“不要盲目转发,一定要核实后转发!!尽量简洁明了。”“年轻的孩子也时常问问家里人的状况,尽量保证家里长辈在安全的地方。”并放上两张二维码截图,方便有需要的人及时联系。


这些是李子扬专门建立的表格问题反馈群与微信账号:“这让大家有机会跟我们沟通,方便我们改进。” 李子扬表示,从表格最初建立到现在,每天都会有小改动:“我不敢说现在是很完善的状态,但是目前这个阶段够用了。” 


河南暴雨时,李子扬收到的受助人感谢信息。受访者供图


“这事儿我必须得做”


经验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


新冠肺炎疫情初期,李子扬与朋友们一起参与志愿者活动。“那时还在国内,学业比较忙,只是做一些外围工作,比如文案宣传之类的东西。”今年7月,河南出现大暴雨,李子扬再次跟着朋友加入了“河南加油”志愿者组织,利用石墨文档整理信息。


最初李子扬负责的是信息核实。有人想捐赠物资,但不相信他的身份,后来李子扬再也无法联系上对方。李子扬也有被信任的时刻——一个人被困在房子二楼,马上要被水淹到,必须要小艇才能进去救援。“我一定会帮你找到救援,让你活下来。”


李子扬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如此笃定,“就觉得我一定得做。”


救援并不好联络,花了一个多小时,李子扬终于联系到救援队,对方被安全救下。“感谢,我已安全到家。你们是人民的英雄。”李子扬说,收到短信的一刻,他感觉一切都值得。


河南暴雨的经历让李子扬迅速成长,成为了项目负责人。


还在暑假的他对自己要求严苛,几乎24小时待命,只是偶尔在中途的时候睡上十几分钟。没人做的麻烦事,他也会抢着做。身体感知到了疲惫,胃部两次往上泛酸水,喉咙讲不出话,到了医院后不敢输液,只开了几盒药回家治疗,“现在好像也没痊愈。”


李子扬要承受的不仅是项目的压力,还有队员的心理问题。“他们和我一样,打电话会被怀疑、会被骂,长期重复工作之后,心理防线会崩塌。而且他们的睡眠太少了,有时会很暴躁,甚至说出一些不好的话,这时候就要找专业的人去调节。” 


撑不住的时候,李子扬会骑上摩托去附近兜圈,但从没想过放弃:“当你看到一些消息说某个队员在救援的活动中牺牲了,就会觉得很不舒服。我有经验,更能撑一点儿,这事儿我必须得做。”


凭借着积累起来的经验,李子扬总是能快速抓住救援的重点。


“我们会根据天气情况、洪水的情况来分析受灾群众可能需要什么,然后根据他们提供的信息,比如一个村有多少女性、儿童、老人,甚至有没有残疾人和重病患者,来做相对应的救援供应。” 李子扬说,他们还会帮助救援组织之间联络,不同的救援组织之间能取得联系,就可以统一信息,更快得出如何救援的结论。


河南暴雨时,李子扬收到的感谢信。受访者供图


“救灾是长期的事”


与河南暴雨相比,此次山西救灾信息量不大。截至10月9日19时,李子扬一方只接收了500多条信息。


而据山西省应急管理厅8日消息,此次汛情全省各地共转移人员54947人,停工在建工程1035个,关闭景区166个。9日12时,国家减灾委、应急管理部启动国家Ⅳ级救灾应急响应,派出工作组赶赴山西灾区实地查看灾情。


对李子扬来说,收集不到更多信息,恰恰是最棘手的地方。


李子扬和团队成员分析认为,这些信息以农村居多,受灾的大部分是老龄人口,比较少用社交平台,有的人甚至还没有智能机,“所以我们很难得到准确的、有价值的信息,也很难摸清道路的情况,这就阻碍了很多救援行动。”


他们开始对救援方案进行调整。“之前我们比较看重对接救援队,落实救援信息,但是这次,我们更看重如何去搜集更多信息并核实。”李子扬说。


几天前,李子扬和团队收到一条替亲人求助的信息,核实消息时发现对方的亲人已经去世。


“这时就需要有心理学基础的人去对接,尽我们所能,在后期对他进行心理关怀。” 李子扬也开始思考救灾的意义,“有的人虽然得救了,但他赖以为生的土地被淹了,或者房子塌了,就算得救,他的生活也被毁掉了。”


为此,李子扬正在考虑如何与专业平台、基金会等合作,关注灾后建设。“救灾其实是一个长期的事情,我们要救的不仅是生命,也是这个人的生活。”



新京报记者 左琳

编辑 左燕燕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