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因生活费不足向父亲抱怨。图/涉事留学生发布的与父亲聊天截图


一则“留学生因生活费不足辱骂父亲”的新闻上了热搜。

 

这位留学生目前23岁,大专辍学,在西班牙读本科。她的父亲是从农村考到北大的。

 

起因是女生每月生活费1.1万元,父亲每月工资1.3万元,家里还有个妹妹。当时女生发现生活费没有到账,自己无钱吃饭了,所以暂用父亲的信用卡消费,却被父亲误会多要了一万元生活费。

 

这本是小事,让网友惊讶的是:她竟然把全部聊天记录发上网,而且大骂父亲。又有人扒出她之前在一些贴吧的帖子,内容不堪入目,无非就是:我需要钱。

 

10月19日,九派新闻联系上当事女生。她表示,对自己发布辱骂父亲的内容感到很后悔,现在也已与父亲和好。因为生活费不够起争执这一问题,她表示其实是一场误会,自己并没有嫌弃父亲给的生活费少,接下来还会要求降低点生活费。
 
尽管如此,由此事引发的亲子关系、代际沟通相关话题,仍在网上发酵,不少人有话要说。
 
我的朋友们都不年轻,多数已有小孩,有些已经在国外。目睹此情,莫不忧心忡忡。有人在质疑家庭教育,有人在反思送小孩出国意义在哪里……
 
我说:这并不奇怪。
 
就在前几天,我参加了一次网络讨论,说的是“年轻人该不该随心所欲”的问题,与我打擂台的几个,是二十几岁的海外留学生或者刚刚回国的。


而他们理解的“随心所欲”只有两个方向:一,随心所欲地花钱:闲逛、躺平、购买;二,随心所欲地恋爱、追求甚至放荡不羁。
 
我相信,这当然只是个别年轻人想法,大多数留学生都是有着远大的襟抱与进取心的。不过,对于一些年轻留学生的“随心所欲”,我还是有些隐隐担心。
 
客观来说,确实有很多孩子留学,只是因为在国内考不上好大学,他们出国,就是换个地方玩游戏、聊天。留学德国不会说德语的、留学加拿大不会说英语的,并不是完全没有。
 

▲事件引起网友讨论。图/某社交平台截图


是的,大学有图书馆、实验室、有诺奖得主成为导师,大学之外有博物馆、名人故居、展览馆、讲座、社会活动……但这些,都没有人会塞到你嘴里,你得自己去寻找、自己去深入。
 
很多时候,你得先有欲望,发现自己的欠缺,然后才能实现欲望,在这过程中,过关斩将,披荆斩棘,锻炼能力,同时发现能力的不足……一步一步成长。
 
很遗憾,对一些年轻学生来说,这个过程全部缺乏,是匮乏贫瘠至极但自以为“随心所欲”的人生。


这个辱骂父亲的留学生,她开销里有打出租车这一项——有没有其他选项,比如公共交通?应该是有的,但她没选。


有人采访了这位被辱骂的父亲,父亲说小时候严格管教她,也许这是她的反抗期。但每个人,不都曾被管教过吗?
 
而且,反抗期的方式多了,可以去写诗、去当歌手,但为什么,这现在一些孩子的反抗方式只有两个:一,钱;二,情绪与感官。
 
对于如今的许多90后、00后来说,他们都是生活在小家庭里,从小与父母打交道较多,我们以前熟悉的那种一起上学一起玩的小朋友、经常来往的亲戚、邻居叔伯阿姨……已经并不多见。
 
这就使得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变得很紧密,父母只有子女,倾尽一切给子女,而子女也只有父母,所有不满怨怼都对父母发泄出来。


这种相爱相杀、紧密里的痛苦,可能就是小家庭化必须付出的代价。
 
所以,送儿女出国,是希望他们有更广阔的天地,结果,身已动,心未远,还是在钱上打转转。
 
该如何培养孩子摆脱感官与情绪,让孩子拥有真正的更壮阔的未来,是父母该考虑的。
 
而同时,对于一些年过20的年轻人来说,也值得反思:为什么“随心所欲”只有两个,一个“随心所欲花钱”,另一个“随心所欲的情绪与放纵”。
 
一些留学生看似走了万里路,为什么仍活得如此狭窄?
 
年轻孩子说:年长的姐姐们鼓励年轻人追求自我,可能是弥补自己当年的缺憾。
 
我说:不不不,我的大学生活丰富多彩,比你的丰富几万倍。你的那种随心所欲,给我我也不要。


特约撰稿人丨叶倾城(作家)  

编辑丨丁慧

实习生丨黎志栋

校对丨危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