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马鞍山发布官方微博截图。


“南京是省外!”近日,安徽马鞍山官方发布的一则提示引发网友热议。


马鞍山当地官方微博账号@马鞍山发布 11月4日发布一则“友情提示”:省内返马不用核酸检测。省外返马持48小时内核酸阴性证明(按照报告落款时间算),没有证明的话可以在东站出站口当场排队做,做完即走,报告大概第二天出来,手机上可以看到。


@马鞍山发布 还特别强调了一句:“特别提醒:南京是省外,要做的。每日通勤往返的人隔一天做一次即可。”


当日晚间,@马鞍山发布 再度转发了这一微博,并对“南京是省外”这一细节再度特别提醒。


安徽马鞍山,江苏南京,这两座城市到底有啥“情况”?


“徽京”和“宁马同城化”


马鞍山,安徽省地级市,位于安徽东部、苏皖交会地区。


▲马鞍山与南京区位图。图/马鞍山发布


当地的官方介绍是这样写的:马鞍山1956年建市,现辖3县3区,总人口215.99万,是伴随着新中国成长起来的一座工业之城、港口之城、绿色之城、文明之城。马鞍山地处南京、合肥两大都市圈,是安徽融入沪苏浙的东大门、桥头堡。


这是这座城市的“显性”名片。马鞍山还有一个不为外地人熟知的身份,那就是和南京的“一家亲”关系。


马鞍山,与南京市区直线距离不到50公里,两地交通十分便利。然而,从马鞍山到省会合肥市区却有170公里,驾车过去都要两三个小时左右。


以至于,马鞍山的不少人,经常周末去南京游玩购物,但却很少去合肥,因为合肥对他们而言实在是“太远了”。


而由于和南京离得实在近,很多马鞍山人从小就操着一口熟练的南京话。


这两座城市的亲近关系,是有历史渊源的。


马鞍山横跨长江、接壤南京,此地自古就有“金陵屏障、建康锁钥”之称。


清康熙初年设立的江南省,其范围包括今江苏省、上海市和安徽省以及江西省婺源县、湖北省英山县、浙江省嵊泗列岛等地。江南省后被拆分为“江南右”与“江南左”。


其中, “江南右”取江宁府(今南京市)、苏州府首字,改称为江苏省,“江南左”取安庆府、徽州府(今黄山市)首字,称为安徽省。


南京虽然是江苏省会,然而三面接壤安徽,可谓深入安徽腹地。由于两地在地理和心理上的亲近关系,南京常被网友调侃为“徽京”。


今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同意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的复函》,原则同意《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并要求江苏、安徽两省共同推进规划实施。


这也使得南京和马鞍山等城市的一体化发展,正式铺开。


马鞍山为了加速融入南京都市圈和对接沪苏浙长三角区域,专门成立了一个“宁马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管委会”。今年7月,该管委会举行揭牌仪式,除了安徽方面,南京江宁区相关领导也出席了仪式。


9月,南京至马鞍山城际铁路(马鞍山段)全线开工建设,也标志着“宁马同城化”发展向前迈出了新的一步。


10月,马鞍山市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把融入南京都市圈作为首要战略和主攻方向。实现与南京的同城化。


经济数据不俗,打造长三角“白菜心”


历史上,安徽重农,江苏重商。


但是,马鞍山却是安徽一座以工业见长的城市。


今年前三季度,马鞍山GDP为1854.11亿元,经济总量在全省排名第6。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6.71亿元,同比增长8.8%,两年平均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944.88亿元,同比增长13.1%,两年平均增长8.4%;第三产业增加值852.52亿元,同比增长10.5%,两年平均增长5.7%。


可见,工业仍然是马鞍山的底盘和“压舱石”。


《马鞍山日报》报道,前三季度,全市工业经济发展持续向好,生产需求持续改善,企业效益大幅提升。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87.04亿元,同比增长72%,高于全省38.8个百分点;实现营业收入2981.6亿元,同比增长37.9%,高于全省15.6个百分点。这两项指标增幅均位居全省第二。


马鞍山今年前三季度的多项经济数据可圈可点。


其中,有着经济“晴雨表”之称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数据颇为亮眼: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1.23亿元,同比增长26.5%,高于全省平均增幅12.1个百分点,增幅居安徽全省第一位。


此外,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中,安徽有13个地市超过全省增速。其中,马鞍山以19.8%的增速居全省第一位。


经济发展成绩不俗,民众的收入也不弱。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马鞍山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647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21元,均居全省第一。


在前不久闭幕的马鞍山市第十次党代会上,“打造长三角‘白菜心’”多次被提及,受到广泛关注。


▲马鞍山博望区东湖村。图/马鞍山发布官方微博


马鞍山市第十次党代会这样描绘市民心目中的“白菜心”画像:生态优、产业强、活力足、城乡美、百姓富。


马鞍山虽然是个工业城市,但是,现在其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工业”,相反,城市“颜值”很高。


其长达23公里的长江东岸,江水逶迤、景点连连,一处处江景游园、湿地成为市民的“生态客厅”。


而在航拍的镜头下,这座城市像一个大花园。早在2019年,其就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资源型城市如何跳出“舒适区”


马鞍山,城市规模不算大,但却是一个观察资源型城市转型、跳出“舒适区”的样本。


▲马鞍山夜景。图/马鞍山发布官方微博


说马鞍山,不能不提“马钢”。马鞍山因钢设市、因钢兴市。


国内,这样主打“钢”牌的城市不少,与马鞍山规模相当的,有唐山、攀枝花、鞍山、包头等城市。


曾经,这些城市比马鞍山的知名度都要高,然而,近些年来,这些城市面临转型困境,而马鞍山,却亮点频出,发展态势持续向好。


上世纪90年代,马钢上市,成为“中国钢铁第一股”,为这座城市带来辉煌荣耀。马鞍山居民也在安徽率先步入小康生活水平。


进入21世纪后,经济环境和产业结构出现巨大变化。以钢铁为支柱产业的马鞍山,和其他许多同类城市一样,面临发展困境。


所幸的是,马鞍山及时转型,重新焕发生机。


一方面,马鞍山降低了对钢铁产业的依赖,大力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区位优势,重点对接南京和长三角,力推一体化发展。


据统计,2019年,来自沪苏浙的亿元以上项目,占马鞍山全市招商引资项目的一半以上。


因此,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正是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得益于长三角“白菜心”这一城市定位,马鞍山才得以快速从传统资源型城市中“破茧而出”。


跨行政区域合作有成效


今年夏季,南京禄口机场暴发疫情时,马鞍山的市民也是相当紧张。


此次,马鞍山官方在疫情防控中特别强调“南京是省外”,实际上反证出,在平时,“南京不算省外”。


马鞍山和南京的“同城化”合作,也为国内城市跨行政区域合作提供了借鉴价值。


虽然分属两省,但行政区划的分隔,没有阻碍两地的“互动”。近年来,两地在产业、交通、教育等领域的“同城化”持续推进。


南京的一些重大项目落子马鞍山,而马鞍山则积极提供配套。


当前,围绕轨道交通、航天航空、智能装备制造、新材料四大产业,马鞍山主动承接南京乃至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仅浦和产业合作示范区,就落户企业上百家。


正是在这种和周边都市圈的积极互动合作中,马鞍山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传统支柱产业也逐渐转型升级,实现传统资源型城市的蝶变。


跨行政区域合作方面,马鞍山和南京不是孤例。成渝双城也是典型。


成都、重庆,两城之前有过“暗战”,但近年来两地的跨省域一体化合作发展令人瞩目。


上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使得成渝双城打破行政区划束缚的一体化合作,引发广泛关注。


马鞍山,长三角城市群成员,这个曾经的“旁听生”,能否成为跨省域一体化发展的“模范生”,值得期待。


新京智库首席研究员 | 柯锐

编辑 | 张笑缘

校对 |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