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消息,晋、冀、豫三省交界的林县,也就是如今的河南林州市,山多水少,缺水是千百年来最深、最痛的记忆。20世纪60年代,为了结束十年九旱的历史,林县数万英雄儿女,在当地县委领导下,苦干10年,硬是在上无寸物可攀,下无片地可立的太行山腰上,吊着安全绳,用双手“抠”出了一条“人工天河”红旗渠,从山西省平顺县境内的漳河引来水源。吃水问题得以解决,数十万亩耕地得到灌溉。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条滋润百姓的“生命渠”,催人奋进的“幸福渠”,永不断流的“精神渠”。


艰苦创业团结协作群峰间开凿“天河”


林县地处晋冀豫三省交界,据县志记载,过去这里十年九旱。为了彻底告别“水缺贵如油”的历史,1960年2月,37000多名干部群众奔赴修渠工地,劈山填谷,开山凿渠。


红旗渠灌区管理处原副处长周锐常:在渠的底部,我们测量人员会画一些小白点,那么我们要想把渠垒好怎么办,如果山太高,我们就从中间用炮炸出一个平台来。我们是想尽一切办法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悬崖峭壁上,这位正在除险的队员就是共产党员任羊成,他冒着粉身碎骨的危险,一点一点地敲打爆破后松动的山石。由于悬空作业难度大,用来固定队员的安全绳两三天就要换一根。


红旗渠建设者张买江:你想想怕不怕,绳要一断,万丈深渊,摔了粉身碎骨。所以说除险队长任羊成是冒着很大的风险,为啥他要这样?入党时候宣了誓!


在红旗渠历时十年的修建过程中,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坚守在第一线,急难险重党员先上,党心、民心始终紧紧凝聚在一起。面对困难时期一无技术、二无经验、三无材料、物资缺少的情况,红旗渠工地党委提出了勤俭建渠、艰苦创业的方针。


总台记者田萌: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林县人民决心,要在党的领导下,流自己的汗,修自己的渠。没有炸药,就自己碾;没有水泥,就自己造;没有石灰,就自己烧。比如说他们的编筐,就是林县人民用荆条一根一根编成的,用于运送修渠的各种物料。


依靠一锤、一铲、一双手,数万林县人民苦战10年,削平1250座山头,凿通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槽,修通水渠1500公里。1966年4月,红旗渠三条干渠同时竣工通水。1969年7月完成干、支、斗渠配套建设。至此,以红旗渠为主体的灌溉体系基本形成。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4万亩。


从此,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就和这渠水一样,流淌至今。


河南省林州市红旗渠干部学院副院长李妲:红旗渠精神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要从红色精神中汲取干事创业的力量。无论是在服务群众,还是在推进具体工作的进程中,我们都要用实际行动为红旗渠精神增光添彩。


“幸福渠”催人奋进“精神渠”永不断流


从曾经的林县,到如今的林州市,红旗渠依旧蜿蜒流淌,滋养着一方百姓。


渠水长流,红旗渠精神也在一代代人的传承中,成为新时代林州乡村振兴发展的强大动力。


林州市黄华镇庙荒村党支部书记郁林英:幸福的根源来自我们基层老百姓,来自党和政府的各项惠民政策。


庙荒村背靠林滤山,红旗渠在这里穿村而过,每年都有不少游客来到这里游玩。然而几年前的庙荒村,却是一个有着红色旅游资源但却留不住游客的地方。


林州市黄华镇庙荒村党支部书记郁林英:以前很多人到我们庙荒村口,想看看红旗渠。但是一看村口的场景,乱七八糟,有猪圈,也有沼气池,还养着鸡。很多人走到村口就不再往村里走了。


为了改变村里贫困落后的现状,把红色资源充分利用起来。村里的党员干部不仅上门和村民做工作,还自筹资金带着村民去周边省份学习借鉴好的发展经验,考察适合在本村开展的特色产业。大家齐心协力拧成一股绳,一步一步补上村里的发展短板。


林州市黄华镇庙荒村党支部书记郁林英:红旗渠传承的精神,一直影响着我们,在我们整个建设过程中,缺少资金我们就自己筹。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整个村庄一点一滴去改变,去建设,不服输。用我们的能力去改变,去创造。


五年时间里,村里通上了天然气,改善了垃圾处理,农厕也全部进行改造,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林州市黄华镇庙荒村村民刘中书:原来的石头房,旧街道曲折蜿蜒,现在变得干净、整洁,道路是柏油路,水泥路,石板路,很平整。


林州市黄华镇庙荒村村民郭霞:我们成立了旅游公司,我也有机会回到庙荒村来上班,为庙荒村发展出一份力,做一份贡献。


在同样是红旗渠流经的石板岩镇高家台村,如今这里不仅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名村,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别具特色的石板民居还吸引了大批师生来这里进行写生、创作。


如今高家台村不仅建起了写生基地,不少村民还开起了民宿,办起了农家乐。2010年,一直在外打工的胡世伟看准了家乡蓬勃发展的好势头选择回乡创业,开起了民宿,靠着一股子干劲儿,如今胡世伟的生活也越过越红火。


林州市石板岩镇高家台村村民胡世伟:以前在外面打工的时候,每年下来可以挣七八万元,回到家以后,干了民宿以后,每年能挣十几万元。这样一比较以后,也不想出去了,也就在家了。


把红色旅游和绿水青山紧密结合,红旗渠更变成了村民家门口的幸福渠。近年来,林州市投资70多亿元,以红色旅游为主线,大力推进全域旅游产业的发展,全市规模化开展乡村旅游的村庄就有70多个,各类农家乐超过了800家。


编辑 陈艳婷

来源: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