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在ABB机器人实训室,学生们一起练习运行工业机器人。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职业教育迎来重大变革。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日前印发《关于做好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工作意见》,明确职业本科纳入现有学士学位工作体系,在就业、考研、考公等方面具有同样的效力。


其实,从收入方面来讲,目前,技能型人才的工资并不低。


此前,上海市人社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技能人才平均工资为13.55万元,比全市全口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12.41万元)多1.14万元。高技能人才平均工资为17.07万元,比全市平均工资多4.66万元。


高级技能人才处在收入“金字塔”顶端


回顾上海近几年的数据,这并不是一个新现象。


从上海以往的数据来看,2018年上海技能人才工资平均12.14万元,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10.52万元,前者比后者高15.4%。


2019年,上海这一数据的技能人才平均工资为12.79万元,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11.50万元,技能人才的平均工资高于全市平均工资1.29万元。


不仅仅是在上海,从全国范围内来看,一些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薪资也超过了本科毕业生。


根据中国薪酬指数研究机构发布的《2020全国高职院校毕业生薪酬指数排行榜》显示,高职毕业生平均薪酬集中在6000-7000元。


而据某招聘网站的报告显示,2020年,有超四成的高校应届毕业生的期望薪资在6000元以上。但从实际情况来看,2020高校应届毕业生第一份工作的平均起薪仅为5290元/月。这其中,本科毕业生的平均起薪为5102元/月,大专毕业生为4562元/月。


从工资水平上来看,在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技术工人的平均月薪连续多年过万,确实比一些刚毕业的办公室白领要高。


或许有人会感慨,“动脑筋”难道还比不上“卖苦力”?


其实,说到技能人才,许多人第一反应会将其与“一线工人”画上等号。其实,技能人才的范畴远远不止于一线工人。


在一些高端制造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能力要求远非流水线操作工那么简单。


在相关行业,技术工人不仅要懂得设备的生产操作,同时对设备的技术维护、运行、日常管理和后续服务都要熟悉。


这其中,收入更高的高级技能人才更是处在“金字塔”顶端。


此前就有媒体报道,南通某制造业企业开出年薪20万元招聘高级技工,最后应聘者寥寥,企业空手而归。


某些领域“技工断层”,企业即使开出再高的薪酬也是“一人难求”。


早在2017年,时任富士康董事长郭台铭在当年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吐槽”,大学教育与工厂的实践有很大差距,许多大学生动手能力不强。


郭台铭的话虽然有些刺耳,但却一针见血,击到了中国制造技工人才短缺的“痛处”。


缺口巨大


在每年的招聘季,许多毕业生即便收入少,也更愿意选择“坐办公室”而非走上技能岗位。与之相对的,则是技能人才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供不应求。


▲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正在练习汽车车身涂装。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人社部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我国技能劳动者已超过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500万人。但是,我国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口总量的比重仅为26%,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总量的比重为28%,存在总量不足、结构不优等突出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技能型人才缺口传导到企业端,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制造业企业出现“招工荒”。


国家统计局年初的一项对包括9万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调查显示,约44%的企业的“招工难”反映在一线普工、高技能人才以及技术工人的短缺上。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今年三季度提供的数据显示,在江苏955家制造业企业中,46.5%的企业反映招工存在困难。


在企业存在“招工荒”的背景下,通过职业教育大力培养技能人才,弥补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缺口,显得非常迫切。解决这一难题的突破口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职业学校1.15万所,在校生2857.18万人。中职招生600.37万,占高中阶段教育的41.70%;高职(专科)招生483.61万,占普通本专科的52.90%。


职业院校为地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源动力,大量技术技能人才在服务中高端产业转型、发展过程中承担重要功能。


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职业教育强化传授“实用性”技术,近年发展迅速,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今年3月,教育部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1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坚持把发展中职教育作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保持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体相当。”即意味着,普职对半。


▲贵州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参加现代物流综合作业比赛。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实际上,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已经提出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保持5:5的要求。然而,在很多学生和家长的眼中,职业教育依然是意味着“不够档次”。


究其原因,主要是社会的人才观还没转变过来。


2021年《教育家》杂志发布的《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大型问卷调查报告》显示,有近七成受调查者认为,当前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社会认可度”。


自古以来,“学而优则仕”的教育价值观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获得高学历、得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向来被视为“正道”,而重视技能培养的职业教育,往往被视为“低人一等”。


不仅传统观念如此,现实中的不少用人单位都带有“学历至上”的色彩。不少用人单位在人才选拔时,学历是一项重要指标。这样一来,考虑到未来的就业,许多人不愿选择职业教育并成为技能人才。


改变这一现状,除了社会需要转变“学历至上”的用人观念以外,企业的管理模式也需转变。


即便是开出更高的招聘薪资,一些技能岗位的流水线上,粗暴式的管理和一成不变的重复劳动也吸引不了年轻人才。


相比之下,许多年轻人更在意工作的环境、工作时长、管理的方式、工作的氛围等。


当就职单位无法达到自己对理想职业要求的情况下,许多年轻人可能就不愿选择技能型工作。


除了这些外部环境因素,从自身的发展来说,还需打破职业教育的学历“天花板”。


最突出的一点就是职业教育通常止步于专科,这也被认为是其发展的关键“瓶颈”。


现在,随着职业本科被纳入现有学士学位工作体系,这一“瓶颈”有望得到突破。


但是也应该看到,当前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尚处在起步阶段,未来除了要继续打破职业教育的学历“天花板”外,社会各界如何在观念上给予职业教育平等的地位,也非常关键。


新京智库研究员 | 查志远

实习生 | 郭菁菁 

编辑 | 张笑缘

校对 |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