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一年,北京市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取得许多新进展。

 

比如,中轴线申遗文本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的格式审查,申遗工作进入冲刺阶段;琉璃河遗址考古发掘有新发现,即将作为国家级的考古遗址公园和重大考古项目展开相关工作;《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建设保护规划》公布,提出预计到2035年北京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全面建成。

 

2022年,琉璃河考古有哪些新的工作计划?如何讲好北京中轴线上的故事?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的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哪些方面的内容?北京“两会”前夕,新京报记者专访了北京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名杰。


北京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名杰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新京报记者 李欣侗 摄


北京中轴线申遗

讲好中轴线故事,要把握三个原则

 

新京报:目前中轴线申遗工作进展如何?2022年北京中轴线还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新的惊喜和变化?


陈名杰: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是北京市委市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制定了三年行动计划,一共是五个方面,48项任务,目前48项任务的总体进度比较顺利。在文本的编制上,已经完成了初稿,而且通过了世界遗产中心的格式审查。2022年是文本编制最关键的一年,需要持续打磨并最终定稿。


除了文本之外,跟它配套的保护管理规划、保护条例等都在抓紧完善。文物的腾退、环境的整治也在向前推进,应该说北京中轴线申遗在文物腾退和环境整治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


在文物修缮方面,这几年结合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我们推动了太庙、正阳门、景山、钟鼓楼等一大批文物的修缮。前几天我们在新修缮的正阳门箭楼举行了“数字中轴”的启动仪式,短短5小时内就有55万人为中轴线申遗助力。这也是一次探索,关于修缮文物之后如何把它利用好。


申遗的过程其实就是凝聚共识的过程,是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过程,我们一直把公众参与作为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这两年,社会各界对中轴线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在鼓楼上眺望北京中轴线。图/IC photo


新京报:中轴线为什么要申遗?北京中轴线对于我们国家、对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来说,有哪些特殊意义?


陈名杰:关于中轴线申遗,我们要按照习总书记说的,做到“三个有利于”。一是要有利于突出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价值,中轴线是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是中华文明精神的集中体现,像“以中为尊”“礼乐交融”“天人合一”这些思想,都能在中轴线上得到很好的体现。

 

二是要有利于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这个地方最能体现出中华民族“中正和合”的审美和思想观念。

 

三是要有利于向世人展示全面真实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中轴线是历史的,也是发展的,从元代到现在,中轴线已经有750多年的历史。同时,它又是活着的,是最能体现大国首都文化自信的一个地方,很多文化重器都分布在中轴线上。中轴线由南向北延伸,未来北京中轴线的意义将越来越重要。

 

通过北京中轴线申遗带动老城的整体保护,强化大国首都的文化自信,是非常有意义的,也能让世界更好地了解北京中轴线、理解中华文明、讲好中国故事。


新京报:在申遗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讲好中轴线上的故事?

 

陈名杰:讲好中轴线故事,要把握三个原则。第一是“化厚重为灵巧”。中轴线上的文化遗产都很厚重,中轴线本身又博大精深,一般受众要全面理解中轴线,可能需要一个过程,所以需要一些灵巧的表达。比如我们和网络平台合作了一个“数字中轴”,推出了北京中轴线申遗的首个数字形象“北京雨燕”,带领大家云游中轴,这是一种讲故事的好办法。

 

第二是“化古老为时尚”。中轴线是历史的,有很多古老的题材,同时它又是时尚的、发展的。一个小学校长曾跟我讲,他们学校各学科老师是怎么体现中轴线文化的,这一切都在让中轴线变得时尚起来,让年轻人接受。

 

第三是“化冷门为热门”。中轴线有很多专业的内容是冷门的,要让它热起来,就要善于找到中轴线和人们生活、情感的交汇点。比如,我们通过中轴线创意大赛,一是请专家讲,二是请中轴线沿线居民讲,很受欢迎。

 

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我们还要用好三支力量。第一支是我们的申遗团队和专业机构,是主力军;第二支是媒体、企业、社团,包括非遗传承人这样的生力军;第三支是要凝聚全社会的力量,共同画好中轴线申遗保护的最大同心圆,让这个故事传得更远,讲的人更多。比如我们举办了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大赛,开辟中轴线标志设计、申遗助力团等六大赛道,有老同志,也有中青年、小学生参与,这样就能把社会各界都动员起来。

 

琉璃河遗址考古

今年准备正式发掘宫殿区,考古收获将更大

 

新京报:琉璃河遗址1945年就被发现了,为什么这两年大家才突然注意到它?

 

陈名杰:从琉璃河遗址被发现到现在已经76年。1945年,琉璃河水泥厂向中国银行贷款,银行职员吴良才去考察该水泥厂的资质,经过琉璃河时发现了陶片。因为喜欢考古,吴良才觉得这个东西不简单。他带着几块陶片回来,找到了当时著名的考古学家苏秉琦。苏先生一看,觉得这个地方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开始着手调查,但后来因为战争耽误了。

 

到1962年,苏秉琦再想起这事,就派了两名北大考古专业的学生会同北京市文物工作队的同志去琉璃河调查,简单打了几条探沟,大概感觉到有东西。

 

1962年之后,我们一共经过了五次大的发掘,每一次都有重大收获,但最近这次应该是收获最大的一次。


现在首都博物馆里几个比较重要的镇馆之宝,如克盉、克罍、伯矩鬲,都是在琉璃河遗址出土的,这一系列的青铜器就证明了琉璃河的历史文化价值。在全国来讲,琉璃河遗址是西周时期少有的各类考古要素都很齐全的考古遗址。考古要素一般是五个方面,一是城址,也就是城市的轮廓;二是宫殿区;三是墓葬区;四是甲骨文;五是有铭文的青铜器。这五个要素都齐全就很厉害,琉璃河遗址都有。


2021年12月7日,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琉璃河考古工作队现场负责人王晶介绍西周早期墓葬M1902发掘情况。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新京报:2022年琉璃河遗址会不会有更值得我们期待的新发现?

 

陈名杰:我相信2022年的收获会更大。因为今年我们只是小范围发掘,而且发掘的墓葬等级都不高,就已经出现这么好的文物。

 

2022年我们发掘的重点有三个方面,一是继续把现在墓葬区的考古发掘做好;二是准备正式发掘宫殿区;三是对城址的壕沟进行发掘,我们要把城的范围界定出来。

 

新京报:琉璃河考古遗址公园目前建设进展如何?未来琉璃河有哪些工作计划?

 

陈名杰:目前我们和房山区正在做规划,初稿已经形成,组织了专家委员会。关于琉璃河,未来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发力。


第一个方面是建设高品质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要做到“三个起来”:一是“管起来”,首先要有管理机构,房山区现在成立了警务工作站,正在成立管委会,先进行有效管理,确保文物安全;二是“美起来”,文化遗产是有尊严的,要有好的环境与之相匹配,要进行必要的绿化和美化,体现它的历史文化风貌,当然也要防止过度公园化;三是最根本的,要“活起来”,习总书记说,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第二个方面是按照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来整理、阐释琉璃河的文物价值和遗址价值。

 

第三个方面是要把琉璃河放在整个房山区、北京的西南地区来进行考量。琉璃河如何与周口店、云居寺等一系列文化遗产形成组团式发展,打造北京市第二条国际精品旅游线路,这个大有文章可做。

 

新京报:琉璃河考古遗址会有申遗计划吗?

 

陈名杰:推动琉璃河考古遗址申遗,肯定是未来的一个远景目标,当然过程会相对长一些。我们从现在开始就要按照世界文化遗产的要求和标准来梳理它的价值。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既要体现文化高度,又要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新京报:前不久,《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建设保护规划》公布,其中提到了“一线、五区、多点”的空间布局,具体指什么?这样安排出于怎样的考量?

 

陈名杰:长城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文化标识,北京段又是长城的精华段。这两年,我们按照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总要求,制定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的规划。

 

“一线”是指长城本身,但我要特别强调一点,长城是由各种军事防御设施组成的综合体,千万不要误以为它只是城墙,它是一个综合防御体系。

 

“五区”由东到西,第一个是马兰路,主要是在平谷区,像将军关,还是很雄伟的,但还有待进一步发掘;第二个是古北口路,像司马台长城和古北口,已经是相对成熟的景区;第三个是黄花路,慕田峪长城就在黄花路上;第四个是居庸路,居庸关和八达岭长城就在此;第五个是沿河城,在门头沟。这五个区是经过跟专家反复论证确定下来的。

 

“多点”就是长城沿线的特色景区、乡村民宿等。


长城的保护需要全社会来参与,长城本身及其保护的成果要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很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既要把文化高度体现出来,又要深入到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去,增进当地人民群众对长城的感情和保护长城的自觉性。


2020年9月18日,八达岭古长城,探访古长城景区67-69号敌台修复情况。维修师傅背着建筑材料。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摄


新京报:你如何理解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意义?特别是北京段,它的特殊定位体现在哪?

 

陈名杰: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首先它是国家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一定要把这个高度体现出来;第二个是文化,要把它的文化内涵发掘好;第三是公园,要把长城文化和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和生态保护结合起来。

 

北京段是长城的精华地段。举个例子,八达岭长城开放以来,接待了500多位国家元首和各国领导人,向世界展示的是中国文化的最高峰。再比如我们国家的对外传播,也大量采用了长城的符号,其中很多都是长城北京段。我们的国歌里也有长城,长城精神是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特别重要的一点。

 

现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的标志性项目,国家级的有3项:中国长城博物馆改造提升项目、箭扣长城修缮项目以及北京长城文化节。

 

其中,箭扣长城修缮项目,在国家文物局的悉心指导下,我们是一米一米地来修的,非常严格,要提前把方案论证清楚才开始做,而且还引入了社会力量,如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等,这样可以做得更精细。在箭扣长城的修复过程中,当地一些有非遗传承资格的老艺人参与其中,在选材上也非常严格。因此,箭扣长城才能成为国家文物局认可的全国砖石制长城修复的样板、典范。

 

新京报记者 展圣洁 姜慧梓

摄影记者 李欣侗 浦峰 王远征

编辑 刘梦婕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