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刘洋)“双减”是2022北京两会的热点话题之一。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重点任务清单中提到,持续深化“双减”工作,改进学校考评和学生考核机制……1月6日下午,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参加东城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双减”工作涉及千家万户,关键在校内,出路在改革,要持续提升教学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今年“两会”期间,多位北京市人大代表从作业改革、课后服务、教师轮岗等角度为“双减”下的学校教育质量提升建言献策,强调学校最大的政治是教学质量提升。

 

谈作业:

作业设计要纳入学校教研体系

 

北京景山学校党委书记张斌平既是北京市人大代表又是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过去的一年,他感受到的校内教育变化是,孩子们早晨开课时间延后,学校开设丰富的课后服务,而最明显的变化还是作业质量的提升。

 

张斌平介绍,原来学生作业以老师个人安排为主,现在则以教研组、年级组统筹安排作业为主。为了减少学生的作业负担,每科老师布置的作业要上报到年级组,统筹各学科作业量。同时,如此布置作业也能起到公示的作用,校方和家长都能够看到作业的情况。

 

“这学期开始,我们便提出了‘作业育人’的理念。”张斌平表示,不仅在数量上统筹控制作业,作业质量也要提升。老师们要进行作业设计,要研究作业的功能和目的。针对哪些孩子布置作业?完成这个作业是希望提高孩子的什么方面?这些都是老师需要考虑的。

 

开发实践性作业、对基础好的孩子布置拓展性作业,对基础不好的孩子补差……老师们绞尽脑汁,通过分类布置作业的方式整体提升作业的质量。张斌平表示,想提升教学质量,就要将作业纳入到学校的教研设计体系之中,打破过去老师只重视研究课堂、研究教材的情况。

 

“学校也明确提出,好的作业设计一定是跟好的课堂教学连在一起的。任何一个作业单独拿出来很难判断好坏,只有跟目前所学内容对接时,才能看出作业是否恰当。”张斌平认为,作业也能够反向衡量老师的教学内容,助推课堂教育质量提升。

 

谈课堂:

减轻校内负担,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

 

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十二中联合总校校长李有毅认为,“双减”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减负增效。要通过学校的教育活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并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生活,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科教育真正回到学校主阵地。该校在2020年提出的理念是“提高质量”, 2021年是“固本高质”。经过这两年对校内教育的改革,尤其在落实“双减”工作下,已看到学生的灵动性被调动起来。

 

李有毅表示,“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北京市教委非常重视。市教委两次集中所有学校的书记校长直接开会进行部署,各个学校都行动了起来,社会上也有积极的反响。既认真地研究课堂教学减负增效,又从作业设计寻找减负突破口,扣紧精细化,把好质量观。课后服务也是全覆盖。

 

“我所在的学校,积极地制定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改进工作方案。对于教师如何充分认识双减工作下的工作量,我们强调教师有奉献精神之外,还需要有团队精神、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李有毅坦言,也看到双减工作下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地方,比如有些家长请个体家教,增加了家长的负担。这些现象希望能够引起重视,能够有一些跟进的措施,使得双减工作落实得更好。

 

此外,李有毅认为,“减负担”是将“过重的、没必要重复的负担”化繁为简的过程,学生完成必要的学习任务,在必要任务中真正培养学习的乐趣。“双减”工作中,该校针对课堂教学,在教学研修策略、课堂教学落实、评价反思促提、作业落实减负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同时精心设计课后服务的内容,让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在艺体美等多方面提供活动选择,弥补学生的不足。

 

李有毅介绍,联合总校中的几个学校各自出台自己校区的落实方案。比如有的学校为了保证学校教育质量和课后服务的质量,安排了部分老师弹性上班,并具体细化,将课后服务的内容都落实到位。如今,对于有兴趣特长的学生、需要在学习上查漏补缺的学生,老师都能够分配好。学生也在专项活动中取得了诸多成绩。

 

拿北京十二中钱学森学校为例,该校刚成立三年,在减轻校内负担的同时,学校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成效很大,比如在北京市的中学生辩论大赛中,学生们一路披荆斩棘,获得全市的辩论冠军。在李有毅看来,该校是集团校的一个缩影,说明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把学生的潜能调动出来”。

 

“‘双减’工作就是合理安排好学生的时间,减轻他们的负担。”李有毅强调。据悉,在学生的体质健康和美育教育方面,北京十二中还发挥中小学贯通的优势,将集团校内的老师资源全部打通,初高中具有专业优势的体育老师、音乐老师到小学带团、带队,助力小学生专项课水平的提升。“应该说,北京的教育之所以走在全国的前列,是始终坚持着深入贯彻办公平均衡且有质量的教育的观念,比如北京教育新地图就能一览无余地看到首都教育的新信息、新变化和新成果。”

 

谈教师轮岗:

“教师轮岗”是提升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公平的保障

 

不仅是作业质量提升,在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重点任务清单上的“整体提升教育发展质量”中还着重提到了“教师轮岗”,表示将持续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校长教师区域交流轮岗、骨干教师均衡配置、普通教师按需轮岗,在试点的基础上扩展到全市所有区。

 

日前,北京景山学校正高级语文老师、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周群的轮岗经历被媒体所关注。她每天写轮岗日记,至今已写了14万字。张斌平把打印出来的厚厚的四大本轮岗日记带到了北京两会的小组会上。他深有感触地说,自己2020年从北京五中到景山学校工作,“我自己觉得大脑被打开了,原来的经验被迅速激活、重新整合,感到新的责任和挑战,自己内心也得到了成长和充实。”他表示,教师交流轮岗正是撬动学校提质增效的一个突破口,也是教师从优秀走向卓越的一种重要方式。

 

对于轮岗教师切实提升教育质量的说法,北京市人大代表、首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孟繁华表示认同。“北京大力推进校长教师流动,是具体落实‘双减’的重要举措,‘教师轮岗’是推进‘双减’和提升教育质量、实现教育资源公平的最重大支持和保障。”孟繁华认为,校长教师是义务教育的第一资源,同时也是其他要素发挥作用的主体,通过第一资源的重新配置,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就有了基本的保障。

 

其次,孟繁华认为,“教师轮岗”实现了教师队伍的再优化。“教师通过校际间的流动,可使团队配置、教育教学专业性更加优化。”孟繁华表示,校长教师流动最重要的不是流动本身,而是通过流动孕育新的生长点。老师也通过调换新的岗位,再次激活发展的内生动力。“换了生面孔后,促使老师不断学习,不断产生的交往也会增强其社会性。”

 

教师在不同学校间轮岗是否会产生校际文化和理念的冲突?孟繁华认为,这就需要学校文化的再调适。学校文化建设的目的是“化人”,实现学校文化发展的关键是“人”。教师轮岗交流这种“人”的变化必然会对学校文化产生影响。教师从一个熟悉的环境进入到另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必然会带来关系的打破和重建,其背后是不同文化和价值观的碰撞,而多元化、碰撞与交流本身就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文化的彼此认同、关系的重建本身就是教育社会化的过程,有助于推进学生社会化进程。

 

同时孟繁华也建议,下一步,应该从法律层面上保障校长教师轮岗制度,“今后可以研究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定位于‘地方公务员’的制度,让流动教师更加稳定有序,同时也能保障教师的权益。”

 

新京报记者 刘洋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