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杨柳青年画是这样制成的。新京报记者 曹晶瑞 拍摄 制作


新京报讯(记者 曹晶瑞)1月6日,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古镇,商铺里叫卖天津麻花、冰糖葫芦的吆喝声打破了古镇的宁静。胡同深处,杨柳青年画馆“玉成号画庄”里,72岁满头银发的霍庆顺正俯在案前,沉浸在杨柳青木版年画制作的世界里。棕榈刷一遍遍在木版上回旋,刷头的墨汁均匀浸入木版的花纹纹路。霍庆顺将一张宣纸覆在木版上,施加轻重不同的手力,一幅清晰的“莲年有馀”跃然纸上。

 

在中国版画史上,杨柳青年画与苏州桃花坞年画齐名,并称“南桃北柳”。鼎盛时期,杨柳青古镇及周边40多个村庄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杨柳青木版年画坊。而今,在追求高效和机械化的时代里,天津杨柳青镇仍有一批新、老手艺人执着于案前的一刻一绘,他们的愿望是让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杨柳青木版年画得以传承。

 

这两天,受天津疫情影响,霍庆顺的年画坊也暂时关了,霍庆顺不用在画坊里接待慕名体验年画制作的游客,但他的年画创作从未停止。他觉得,眼前的困难总会过去,疫情也一定会平息,生活依然要继续。

 

新京报记者 曹晶瑞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郭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