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全新数字科技带给观众一场视觉盛宴。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2月4日晚,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在国家体育场“鸟巢”举行。全新数字科技与传统文化元素完美融合,带给观众一场极为震撼的视觉盛宴。

 

视效总监王志鸥和他带领的团队从2019年8月就参与到了冬奥会开幕式的筹备中,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最终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表演令人震撼。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筹备

开幕前几小时设计方案还在完善

 

在冬奥会开幕式筹备工作中,王志鸥和团队主要负责视觉创意、视效设计和视频制作三个部分的工作。

 

王志鸥介绍说,他们的工作之一就是通过三维技术,模拟演员和道具的组合效果,提前将表演内容以动画形式展现出来,形成一个可视化的动态脚本。这样一来,整个开幕式的演出就被完整地串联起来了。动态脚本的使用,使演出效果的呈现一目了然,也方便所有演职人员更准确地把握各个时间节点。

 

这使得王志鸥和团队的工作量增加了不少,因为今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整个“鸟巢”超大地屏首次实现全LED影像,画质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16K,所以,数字内容制作量非常巨大。“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细节的改变,都需要他们对整个方案进行调整,更新后的内容还要与编导、演员等各个部门同步。

 

从开始筹备到正式演出,光是设计方案就改了几千版。直到开幕前的几个小时,最终方案还在不断完善。

 

在开幕式上,将“笔墨精神”与“奥运精神”相结合的《冰雪五环》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也是王志鸥的得意之作。为了能够将传统美学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王志鸥和他的团队没少下功夫。他们通过图像处理算法,让机器学习大量中国传统水墨画,以此建立水墨纹理特征模型,生成风格化的山水图像。另外,他们还详细研究了冰的折射和光感,“这次很多内容都是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创作过程,里面一滴水、一滴墨的突破都有难点。”

 

王志鸥和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在一起。受访者供图


目标

希望通过数字科技讲好中国故事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并不是王志鸥团队第一次与张艺谋搭档,此前,他俩曾在国庆70周年晚会、平昌冬奥会北京8分钟等活动中有过合作。王志鸥回忆,接到承担冬奥会开幕式视觉设计工作的通知时,他们刚与张艺谋完成国庆70周年晚会的第一次彩排。

 

从2019年8月开始参与冬奥会开幕式筹办至今,王志鸥形容自己和团队“一秒钟都没休息”,加班到两三点是常态。只要方案一有改动,他们就要马上反应。王志鸥说:“从2017年开始,跟(张艺谋)导演一起准备平昌冬奥会北京8分钟的时候,我们就一直是这种工作状态,感觉导演跟超人一样。”

 

王志鸥介绍说,这次参加冬奥会开幕式的团队整体比较年轻,大多是80、90后。100多名成员中包括美术师、设计师、数字工程师,此外还有几十名来自北京印刷学院的老师和学生。

 

大量修改没有人抱怨,大家心里都憋着一股劲。从2017年算起,五年多的时间里,“领头羊”王志鸥一直带着团队往前冲,他们希望能用自己的力量向世界证明,中国在数字科技领域是领先的。“我觉得我们是跟祖国在一起成长,这次希望能通过数字科技讲好中国故事,为全球人民带来一个不一样的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王志鸥说。

 

作为北京印刷学院多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研究生导师,王志鸥强调,他们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也十分重视学科研的同步,“希望让更多学习新媒体数字科技或者相关领域的学生能了解到我们在冬奥会开幕式里掌握的这些创意技术和创新的内容,实现一种传承。”


新京报记者 赵雪 编辑 韩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