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涛是中国轮椅冰壶队的“定海神针”。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4月8日上午,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家轮椅冰壶队获得获得“突出贡献集体奖”,队长王海涛参加了大会。


北京冬残奥会,中国轮椅冰壶队在开局两连败后,豪取一波10连胜卫冕成功。比赛期间,四垒王海涛多次完成神奇一投,被冰迷誉为“定海神针”、“关键先生”。


日前,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从黑龙江农村走出来的王海涛直言,体育改变了他的人生,他希望更多残疾人朋友能从自卑的心理中走出来,“其实,我们和健全人一样,残疾只是身体上的一部分障碍,咱们思想上又没有任何障碍。”

感悟
有时候不是和对手打,是和自己打

北京冬残奥会,中国轮椅冰壶队前两轮接连不敌加拿大和瑞典。尽管这个结果在赛前预案之内,但两连败让队员背上了不小的“包袱”。赛后路过混采区时,队员们脸上多是凝重的表情。

2018年平昌冬残奥会,中国轮椅冰壶历史性摘金,完成了中国冬残奥军团奖牌和金牌历史性突破。北京冬残奥周期内,中国轮椅冰壶队又两夺世锦赛冠军,外界期待值陡增。比赛结束之后隔离期间接受采访时,王海涛透露,教练组赛前制订了循环赛、半决赛和决赛的相关战术,“都还是奔着金牌在使劲。”

开局遭遇连败后,中国队主教练岳清爽让队员们躺床上静思30分钟,找回之前的闪光点。王海涛回忆说,教练当时也看出来了,这不是大家的正常水平,“教练说我们在场上的思路太过狭窄,不像以前那么宽,也缺乏通盘考虑。”

为队内唯一过3届冬残奥会的老队员,王海涛说,这个时候需要他站出来,“那时,大家都有点想赢怕输的心态,我就跟大家说,这不是咱们的水平,要相信自己,扔掉包袱,从头开始。我那几天想了很多,告诉自己一定不能慌。我要是慌了,前面(的队友)肯定也就慌了。”

总结北京冬残奥会时,王海涛认为,卫冕路上有两个关键节点:两连败是一个,循环赛对阵挪威队是第二个。平昌冬残奥会决赛,中国队正是6比5险胜挪威队,拿下金牌。3月9日与挪威队比赛前7局过后,中国队仍以3比4落后。最后一掷,王海涛的惊天一投帮助中国队7比4完成大逆转。

“这场我们赢了,进前4的希望大增。如果要输了,后面两场比赛打不好的话,进前4就难了。”王海涛说,半决赛和决赛固然难忘,但与挪威队这场循环赛同样至关重要,“与挪威队那场比赛,我们发挥得特别好,但凡团队稍微差一点,真就被他们赢了。”赢下挪威队后,中国轮椅冰壶队一鼓作气豪取8连胜,循环赛排名第一并提前一轮晋级半决赛。之后半决赛和决赛,中国队击败加拿大和瑞典,成功卫冕。这两场比赛,中国队都迫使对手提前认输。

从平昌到北京,两枚冬残奥会金牌同样精彩。在王海涛看来,能在家门口升国旗、唱国歌意义更大,更重要的是见证了中国轮椅冰壶队的成长和成熟,“其实有时候不是在和对手打,而是在和自己打。”

王海涛(右)和队友获得轮椅冰壶金牌。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自评
场上场下就像两个人

王海涛是黑龙江人,身上有着东北人特有的幽默感,生活中特别喜欢开玩笑。不过,一旦上了冰,他总是眉头紧锁,一脸严肃,“我场上场下就像是两个人。”

为了这事,队里一开始还专门探讨过,担心王海涛场上过于严肃,会影响队伍的发挥。讨论一番,大家表示已经习惯了。“如果我在场上爱说爱大家反而不适应,感觉还没进入比赛状态。”王海涛说。

也正是这样的性格,让王海涛在四垒上才能应对各种复杂的难题。冰壶比赛,四垒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很多时候,团队战术能否得以有效执行,四垒的发挥起着决定性作用。过去两个冬残奥周期,王海涛多次在冬残奥会、世锦赛等世界大赛中完成神奇一投,帮助中国队取胜,也为他赢得了“定海神针”、“关键先生”等美誉。岳清爽总结比赛时,特意提到了王海涛,“尤其后几场,海涛的每个球都非常自信和稳定,这是我特别想看到的。”

每次被问及在四垒的表现时,王海涛总谦虚地说,是四垒的位置让大家对自己的关注比较多,倘若没有之前垒次队友的稳定发挥,自己也很难投出好壶,“轮椅冰壶是一个团队项目,要是前面的发挥不好,到后面也还是不好。”

北京冬残奥会期间,无论是循环赛对挪威,还是决赛对阵瑞典,王海涛都有着关键发挥,这是他日积月累训练的结果。

“大家看着我们在场上挺有激情的,但在场下的训练真的非常磨人。”王海涛说,每天上冰五六个小时,不是投就是打,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才能形成并随时找到那种肌肉记忆。正是这种苦练让王海涛练就了一颗大心脏,在关键时刻能完成精准投击。

王海涛的表现也得到了对手的肯定,美国、加拿大、瑞典等队员多次给他竖起大拇指。世界壶联主席凯特·凯斯尼斯也曾特意赶到混采区,对王海涛表达祝贺。“冰壶是一项绅士运动,当你用技术而非对手失误赢下比赛后,对手会对你表示尊重的。”王海涛说。

4年前平昌冬残奥会,王海涛说决赛前夜紧张到睡不着觉。这次家门口决战,他却异常平静,与瑞典队决赛前一夜睡得特别踏实,“决赛前我还跟教练说呢,这次没有那么紧张。真的是经历了一次奥运会决赛,成熟了不少。”

主教练岳清爽和队员们击掌。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寄语
残疾人朋友要走出来多交流

1989年,王海涛出生于黑龙江依兰县的一个农村,9岁那年因脊髓炎导致下肢失去知觉,只能依靠轮椅生活。14岁那年,他放弃了上学的念头,父亲在村里用铁皮焊了间小房子,给王海涛开了家小卖部维持生计。

之后一次偶然的机会,18岁的王海涛接触到残疾人运动,进入哈尔滨队试训轮椅举重、轮椅投掷等项目。也是在那一年,中国轮椅冰壶队开始组队。2008年,王海涛从轮椅举重改练轮椅冰壶,人生从此改变。

再聊起那段日子,王海涛说当时没有太大抱负,想法也比较简单,“当时越野滑雪和轮椅冰壶国家队都在我们黑龙江,国家队这名号一听我就喜欢。还有,国家队能出国比赛,也想长长见识,回家时在亲朋好友面前也能抬起头了。”

接触轮椅冰壶不久,王海涛便被教练安排在四垒的位置。第二次代表国家队比赛,王海涛的队伍便拿到第2名,这让他慢慢喜欢上了这项考验技术和团队的项目。

场上、场下,王海涛说自己就像两个人,练习冰壶前后更是两个人。“接触轮椅冰壶之前,亲戚家谁结婚或者办啥事的,我都不好意思去,天天搁家里边,不敢去外边见人。”成为运动员后,王海涛说队友经常在一起聊天,大家聊得很开,慢慢也就消除了自卑、内向的心理,“其实,我们和健全人一样,残疾只是身体上的一部分障碍,咱们思想上又没有任何障碍,残疾人朋友要多走出来跟别人交流,别老把自己封闭起来。”

从自卑中走出来,王海涛如今特别开朗,除了出门时略有不便,他说意识不到自己是个残疾人,“以前要是谁多瞅你一眼,心里就会有一些想法,现在完全没有了。”

2017年刚接手轮椅冰壶队时,岳清爽心里还打鼓,想着怎么去跟这些运动员打交道,总担心一些不经意的话语会伤害他们。王海涛和队友也能隐约感觉到教练的拘谨,“相处时间慢慢一长,教练说感觉我们比健全人还好相处,体育真是改变了我们的性格。”

北京冬残奥会结束后,岳清爽向媒体透露了一个消息,王海涛已成为她在哈尔滨体育学院的同事。接下来,王海涛还将以训练比赛为主,但他说只要有时间便会回到学校,教学的同时也会向学生分享自己的心路历程,“人崩溃的时候,往往就在一瞬间,或者是一件很小的事。我想告诉大家的是,看我们残疾人这么不易,还在努力拼搏。你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更不能轻易放弃。”

王海涛说,现在条件这么好,希望大家都能更加努力,无论在哪个行业能做出自己一点点的贡献,都是在为自己、为国家争光。

新京报首席记者 孙海光
编辑 王春秋 校对 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