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底,国务院国资委制定了我国第一部《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标准》;次年3月,我国本土企业的第一份社会责任报告——《国家电网公司2005社会责任报告》正式发布,踏出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第一步。十八大以来,我国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企业作为给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创造社会财富和价值的主体,是增进人民福祉、创造更美好未来的建设者。那么,当前我国企业整体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如何,在不同的领域都取得了哪些成果,目前还存在哪些不足?


发展现状呈现“两极化”特征


自2005年以来,我国关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引文件和相关政策不断完善。2006年,深圳证券交易所颁布《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2008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2015年香港联合交易所发布《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指引》(又称《ESG报告指引》)。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等行业协会也先后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指引文件。


2012年,国资委发布通知,要求中央企业必须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并强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将被纳入央企考核体系。2022年3月16日,国务院国资委宣布将成立社会责任局,以更好地组织指导中央企业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根据胡润研究院的梳理,16年来在政府、行业协会、资本市场监管部门等推动下,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从以政府引导、国企初探为特点的“1.0时代”(2006-2010年),进入了主体多元、国企引领、民企紧跟,以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形式披露信息的“2.0时代”(2011年至今)。


总体上看,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速度较快,呈现出以政策为导向,大型国有企业为主导的特点。不过由于我国经济体量庞大、市场主体数量繁多,尽管部分企业已经开始踏上“走出去”履行社会责任的阶段,并在海外取得诸多成果,但目前来看,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整体水平仍处于起步阶段。


不仅如此,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呈现部分头部企业表现突出,同时“旁观者”阶段(尚未开展社会责任工作,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严重不足)企业数量庞大的“两极化”特征。


从参与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数量看,根据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与企查查大数据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20中国企业发展数据年报》,2020年我国共有4457.2万户企业,然而,当年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则不到2000家。这不足五万分之一的社会责任报告发布率,一方面反映出我国企业在社会责任的参与度有待提升,另一方面,这一现状也与我国企业构成以小型企业为主,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主体则多以中、大型企业为主的现状有关:2021年超过八成的社会责任报告主体是上市公司。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2021》显示,2021年中国境内300强企业(国企、民企和外企各100家)中,四成以上社会责任发展指数达到了三星级及以上水平,其中不乏达到五星级水平的“卓越者”(星级水平分为五星级、四星级、三星级、二星级、一星级,分别对应卓越者、领先者、追赶者、起步者和旁观者五个阶段)。然而,未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300强企业数量占比同样是四成左右,且这一比例在过去五年里保持稳定。这说明即使在头部企业中,未开展社会责任工作的“旁观者”也广泛存在。


就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企业而言,一方面,过去的三年里,每年有近200家企业首次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另一方面,2021年公开发布的1802份中文社会责任报告中,超过四成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并非连续发布。也就是说,虽然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社会责任,但是这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有所不足。


不过,报告质量水平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根据金蜜蜂报告研究工作组对2021年公开发布(截至2021年10月31日)的1802份中文社会责任报告的分析,2021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完整性、可信性、可读性、可比性、创新性、实质性六个维度指数水平同比均有所提升,报告综合质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以满足合规性为主 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2015年6月2日,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联合发布了《社会责任指南》《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社会责任绩效分类指引》社会责任三项国家标准,于次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商务部网站发布对该标准体系的专家解读文章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分为必尽责任、应尽责任和愿尽责任三个层次。必尽责任是指根据法律法规要求企业必须承担的最基本责任,如守法经营、主动纳税等;应尽责任是利益相关方普遍期望企业应该履行的责任,如晋升公平、不扰乱周边社区正常生活等;愿尽责任是企业从追求长远利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自愿承担更高层面的责任,如公益行动等。


根据金蜜蜂报告研究工作组分析,过去五年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必尽责任、应尽责任和愿尽责任的信息覆盖率基本一直稳定在50%、30%和20%左右。也就是说,目前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整体上较为务实,以满足合规性要求为主,在履行更高层面社会责任的方面,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综合多方数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


在环境责任方面,过去三年里企业对资源节约与利用最为重视,而对生态系统保护相关内容涉及的最少。2021年企业对于“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相关信息的披露呈现显著增长。更多企业选择将环境内容以环境专项报告的形式单独披露。


在社区责任方面,三年来企业在捐赠救灾方面投入的增长速度最快,并在2021年达到最高水平,而在社区就业培训、文化教育等方面信息覆盖率相对较低。在员工责任方面,疫情以来,企业更加重视披露劳资、职业健康与安全等议题,而在职业规划、学历教育等方面指标覆盖率逐年降低。


企业对客户、供应商等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履责程度有所提升,具体体现在企业更多关注研发可持续的产品与服务、维护向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信息渠道,加强对供应商社会责任方面的要求等方面。不过,企业对投资人和客户自身履责内容的披露普遍较少。


在政府责任方面,企业最注重披露自身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情况,其次是响应政府倡导的产业投资活动,如产业扶贫、基础设施建设等,这两项指标在过去三年表现都稳定在较高水平。


此外,胡润研究院指出,2018年以来,中国头部企业的社会责任实践方向主要聚焦在“环境保护”“精准扶贫”两个领域,合计比例超过70%。在精准扶贫领域投入资源最多的方向是产业扶贫和教育扶贫。


从以上信息可看出,在“脱贫攻坚”“双碳政策”等国家政策的指引下,新冠疫情、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领域和方式出现了调整,一方面,企业开始更多地在环境、扶贫、员工、社区等领域回应社会关切,与国家战略方向保持一致;另一方面,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企业开始强化对供应方、客户等利益相关方的关系维护,以实现合作共赢。


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表现突出


对于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企业社会责任课题组对于头部企业研究,过去五年,国企100强的社会责任履行综合表现最佳,其社会责任发展指数每年得分均保持在50分以上,其中民企100强则在30分上下波动,外企100强的企业社会责任指数得分最低,仅维持在20分左右;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议题来看,2021年,国企100强在绿色运营、精准扶贫、社区责任等11个责任议题的表现指数全部优于民企和外企。


从报告数量来看,过去五年里,在每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布主体的占比情况始终维持在国企占比最高,民企次之,外企占比最低的态势;从报告质量来看,2017年以来,不同性质企业报告的综合指数始终维持央企的报告指数最高,其他国企次之,外企再次之,民企的报告指数最低的态势。


国企在社会责任实践的各个领域、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数量和质量等方面的表现都优于其他性质的市场主体,这固然与国有企业在行业、政策、资金上存在先天优势有关,但该现状或许也意味着国有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事实上承担着更多的责任、其角色也更为特殊。


发挥行业优势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方式多样化


在具体实践方式上,不同行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时往往会结合行业优势和发展定位,投入相应的资金、技术、设备等要素,最终形成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多样化的局面。其中,信息通信、银行金融、采掘业等行业广泛应用新技术,践行科技向善理念,对属地的社会治理做出突出贡献。


综合各方对于重点行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研究,银行金融业主要在“双碳”目标、绿色金融等议题上发力。2021年超过半数的银行金融业机构在报告中披露其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在绿色金融方面,越来越多的有关机构积极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议题的讨论和建设,例如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当选国际资本协会(ICMA)2020/2021年度绿色债券、社会责任债券原则及指引顾问委员会成员,协助推动绿色债券标准在国际上的推广以及与中国标准的接轨。


我国信息通信技术行业企业在环境保护、乡村振兴领域有突出表现,根据金蜜蜂报告研究工作组对相关企业的评估,这些企业主要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社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帮助社区提高公共服务及管理水平、改善社区卫生医疗环境,帮助社区建设发展特色产业。


电力和汽车行业作为我国降碳减排事业重点关注的行业,相关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普遍紧扣低碳绿色发展主题。电力行业披露的相关信息内容主要包括推进煤炭消费替代和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新能源,促进能源系统绿色化等。汽车行业则更多集中在技术升级降低自身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采掘业包括对煤炭、金属矿产、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的开采,该行业企业的生产、运输和消费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直接影响。因此,相关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普遍聚焦在生态环境保护、绿色发展领域,具体内容包括环境监测、绿色矿山建设、“三废”处理和土壤修复等内容。


食品行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主要集中在捐献物资、保障食品安全和稳定供应以及水资源保护和包装的循环利用等方面。


头部企业设立企业基金会 实现公益品牌化


除实践方式多样化外,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也呈现越来越专业化的趋势。


根据中国农业大学社会资源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基金会发展指导手册》,公益基金会是一种非政府、非营利的组织,拥有自己的资本金,由自己的受托人或理事负责管理,其设立的目的是维护或资助服务于公共福利的社会、教育、慈善等活动。我国的企业基金会基本是不具备公募资格的非公募基金会,其资金来源于企业及其员工的捐赠。


通过成立基金会,企业能够更好的整合资源,实现公益事业的专业化、规范化。一个长期运营、社会反响良好的基金会,不仅能够帮助企业向社会各界展现企业愿景和价值观,扩大企业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还能帮助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实现公益品牌化,将自身发展与公益目标结合起来,创造出更大的社会价值,构筑更多向上向善的社会支点。


近年来,企业基金会已成为不少中、大型企业从事社会公益活动的重要渠道。根据胡润研究院的调研,在中国头部企业中,通过设立企业基金会来实践社会责任的比例为22%。根据基金会中心网统计,截至2020年底,中国企业基金会已有1709家,占全国基金会净资产16%,项目领域多集中在教育、扶贫、医疗救助等领域。


企业基金会运营的项目多与其所属企业的行业、核心业务内容、企业属地的经济发展情况、自然环境等因素相关。例如,国家电网公益基金会连续多年开展架空输电线路通道内珍稀鸟类救助与保护行动,中国海油公益基金会重点关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河北省荷花公益基金会资助石家庄北极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开展空巢老人养老服务。


企业履责国际化 标准、语言和实践三线齐进


我国企业不仅在国内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其“国际化”声势也逐渐壮大。


就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而言,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与国际接轨,主动用国际标准来规范自身履责行动,参考ISO26000、GRI Standards、联合国全球契约等国际通行社会责任指南和标准编写社会责任报告;另一方面,更多的企业将发布外语版本社会责任报告作为提高品牌国际知名度的方式。中国企业发布的中英双语报告的数量逐年增长,2021年已达418份。此外,还有少量企业以缅甸语等海外驻地的官方语言发布报告,从而更好的满足海外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加强企业品牌的国际传播。


不断完善和宣传企业海外履责实践将是“走出去”的部分中、大型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目标。根据金蜜蜂报告研究工作组对于从2008至2020年中国企业发布的61份海外社会责任报告的研究发现,过去5年,这一类型的报告发布数量有显著增长。2019年和2020年发布数量均超过10份。海外履责的企业中,国企占九成以上;企业所属行业以采掘业、建筑业、制造业为主;企业履责区域以亚洲和非洲为主,两者占总覆盖范围的90%。此外,根据胡润研究院的研究,我国头部企业海外公益实践的国家中,88%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而就企业在海外履行社会责任的议题而言,我国企业主要在劳工实践、环境保护、社区发展等方面为当地创造社会价值。


企业推行的具体社会责任项目往往与当地的政治、经济情况相关。在亚洲地区开展业务的中国企业更注重与当地社区的融合,更多的关注援建社区基础设施、提供就业机会、救灾捐赠等社区议题,并且强调自身对当地的宗教和文化传统的尊重;而中国企业在非洲地区的社会责任报告则更多关注社区健康、安全保障方面的实践,并且更强调人才属地化原则,注重宣传对当地员工的招募和培训。


记者 | 孔雪

编辑 | 郑伟彬

校对 | 翟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