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8点见,多一点洞见。每天早晚8点与你准时相约,眺望更大的世界。


5月8日凌晨,北京顺义3管社会面混采阳性的消息,揭开了一起涉及银行的聚集性疫情。新京报记者专访参与此轮疫情处置的一线人员,揭秘背后的关键时刻。


对于初筛样本,疾控中心实验室均要进行复核,而对于相关人员的信息核实和管控已先一步展开。首管阳性信息于4点50分左右传来,第二管阳性则是清晨6点多得出,在调查20人的身份时,疾控人员发现,其中9人来自同一个单位,即北京农商行数据中心,之后第三管阳性样本中,也有一人出自此单位。清晨6点半,疾控部门已初步锁定该单位。


流调组正在分秒必争地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工作。顺义区疾控中心供图


凌晨得知三管混采阳性的信息后,区疾控流调人员首先对30名采样者进行简单流调。其中的3人作为首批感染者又接受了更加详细的流调。顺义区疾控中心副主任何朝介绍,对他们的调查获得的一个关键信息是,他们不仅来自同一个单位,还都在该单位南楼三层工作,这一层是一个大开间,容纳了许多员工。由此分析,该起聚集性疫情大概率会有其他病例。


这也是此轮聚集性疫情的难点所在:公司人员多且轨迹复杂。每天有哪些人到访、都流向哪里,疾控流调人员需要掌握数据信息并反复梳理,在公安、网信等部门帮助下,结合大数据,该单位最终搭建了一个电子围栏,进一步筛查到访者。


核酸检测组在紧张有序地开展核酸检测工作。顺义区疾控中心供图


此轮聚集性疫情从何而来?何朝介绍,此前也考虑过会不会与顺义原来的疫情有关联,即发生了感染者外溢,但对感染者流调确定,他们都没有去过之前的风险地区,基本判定与顺义之前的疫情没什么关联。溯源目前有了初步的判断,还有待进一步确定。


截至发稿前,这轮突如其来的疫情挑战已过去三天。对许多一线防控人员来说,能睡两三个小时是奢侈,即便躺下,也会被接连不断的电话叫醒。阅读全文>>>




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北京开展重点区域、重点行业人员新冠病毒抗原检测工作。具体涉及哪些人群?什么时候进行抗原检测?抗原检测可以替代核酸检测吗?





此前,“反诈警官老陈”通过连麦PK成为了现象级的网红。4月8日中午,他通过短视频平台称已辞去公职。与快速爆红时一样,突如其来的辞职,让这条消息也冲上了热搜。辞去公职后,“老陈”今后有何打算?


在直播中谈到脱下警服的一刻,他有些哽咽了,“人总是要有感情的,辞职也意味着我放弃了过往的荣誉。”他称自己离职时还没来得及和同事吃上一顿送别餐。



陈国平辞职后,有网友评论说,“老陈眼中没光了”,陈国平解释说是因为自己接受网络打赏、被网暴之后,情绪比较低落。在宣布辞职后的第14天,陈国平带着两个好友和一个拍摄团队,从秦皇岛市区回到青龙老家,开始为期五天的拍摄。继续做短视频,是他此前就琢磨好的路子。他没有想过离开网络,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流量密码”,“很会发现问题、追热点”,他看好短视频平台的发展。


新的拍摄团队有七人,其中化妆师就有两个,拍摄的器材塞满了三辆私家车的后备厢。陈国平说有不少MCN公司、广告公司找他,“几乎每天都有”。这次合作团队的导演曾经参与过“国内知名网红的策划拍摄”。陈国平看了对方发过来的剧本、过往拍摄的视频,很满意。


至于今后做什么,陈国平说自己也没有太明确方向,但有一点可以确定, “我靠自己的能力,一定不会差。”阅读全文>>>




过去2年多的时间里,美国一直是确诊病例、死亡病例高居全球首位的国家。而这个国家即将迎来一个令人惊心的悲剧“里程碑”——新冠死亡数超过100万例。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美东时间5月11日,美国累计新冠死亡数达到99.8万例,按照目前日增300余例的速度,预计很快将突破100万例。而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统计数据显示,美国在5月4日就已突破100万死亡病例大关。


这个数字是波士顿人口的1.5倍;是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亡人数的2.5倍;是越南战争中美军死亡人数的11.1倍;比美国六个最小的州或华盛顿特区的人口还要多。早在2020年,美国联邦机构数据就显示,新冠疫情成为美国第三大“杀手”,仅次于心脏病和癌症。


当地时间2022年5月3日,美国纽约市,民众接受新冠病毒检测。图/IC photo


当地时间5月6日,美国白宫方面警告称,到今年秋冬,美国新冠感染人数或将超过1亿例。截至5月10日,美国累计新冠确诊数为8200万。


在疫情出现反弹趋势的同时,拜登政府今年4月宣布,解除对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乘客必须佩戴口罩的强制要求,引发广泛争议。


“口罩摘了下来,聚会重新开始,毫不意外,感染开始上升。” 美国布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专家马克·卢里(Mark Lurie)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美国仍有许多人未接种疫苗,这导致疫情更容易传播,且更有可能发生变异,因此美国极有可能迎来新一波的感染潮。“然而,重新实施口罩令等举措将非常困难——即使从公共卫生的角度来看这是很有必要的,因为美国疫情已经被政治化”。阅读全文>>>




梵文、佉卢文、于阗文、据史德文、粟特文……这些对于普通人来讲神秘晦涩,甚至从未听闻的语言、看起来像“天书”的文字,恰恰就是她的解读研究对象。


段晴,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名家季羡林的得意门生,毕生致力于中古伊朗语、梵语、巴利语、犍陀罗语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她带领的东方语言文化教师团队,也是由季羡林开创,目前已传承了近百年。


这个团队取得佳绩的海报,仍醒目地挂在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官网上,但物是人非,领衔者段晴已然辞世。2022年3月26日凌晨,段晴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逝世,享年68岁。


2022年3月26日,68岁的北京大学西域历史语言学家段晴在北京逝世。北京大学官网截图


段晴去世后,与她相识四十多年的老友、北大历史学系教授荣新江在朋友圈写道,她是中国丝绸之路考古独一无二的古语言支撑者,举凡丝绸之路发现的梵文、佉卢文、于阗文、据史德文、粟特文、叙利亚文……她都能解读,中国没有第二人,恐怕多少年也不会有第二人。


荣新江的评语也是学术界的共识,他们眼中的“国宝”走了。曾与段晴有交集的学者们纷纷表达哀思,缅怀这位冷门学科领军人物,他们唏嘘着有些“天书”,恐怕再也没有人能读懂了。


在众人的思念中,段晴不只是一位醉心学术、痴迷“天书”、重教爱才的学者,也是一个快人快语,恣意洒脱的人,更是爱跳舞、爱游泳、爱穿裙子,经常打趣朋友、调侃学生的段老师。阅读全文>>>


编辑 贾聪聪 魏冕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