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太平庄街道辖区出现多例新冠阳性病例,为遏制疫情扩散蔓延态势,保障群众健康安全,经市区疾控部门研判,对北太平庄街道部分区域实行临时管控。从2022年5月12日6时至5月19日6时(暂定),对地铁13号线(不含)-西直门北滨河路(不含)道路沿线以东、新街口外大街(不含)以西、学院南路(不含)以南、德胜门西大街(不含)以北实行临时管控。

 

区域临时管控后,人员流动变少了,但北太平庄街道的疫情防控与民生保障工作,却按下了“加速键”。如何买菜?怎样就医?新京报记者来到北太平庄街道,探访采取临时管控措施的天兆家园社区,了解这些居民最关心的问题。

 

天兆家园社区门口,商超员工正在为社区居民卸下保供菜品。  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商超派专人送货上门,物资和运力有保障

 

天兆家园社区位于西直门北大街西侧,记者看到,路口处已设置硬质隔离,管控区内秩序井然,管控区外快递外卖配送不停。

 

疫情发生后,北太平庄街道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成立工作指挥部,设立综合协调、封闭管控、核酸检测、人员发动、物资保障等5个工作组,确保人员、物资快速部署到位,形成“1+5+N”纵通横强高效协同作战体系。机关、社区、地区职能部门全体干部于凌晨2点前到岗到位,迅速投入防疫工作。待管控区域划定后,街道第一时间安排全体机关干部下沉社区,协助开展各项防疫工作;5点30分,机关、社区工作人员、区下沉干部到位;5点45分,在管控区发布通告;6点正式启动管控。

 

管控后,居民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吃饭的问题”。为保障管控区居民蔬菜水果以及其他日常生活必需品采购不受影响,街道连夜与物美超市、超市发等单位联系对接保供需求,逐一落实与管控社区对接的超市门店,要求备足货品、保证充足运力,确保一天至少两个时段集中配送物资。

 

区政府协调超市发万泉河店为社区配送物资,保供车为居民送来订购的菜品。  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据了解,在天兆家园社区各个单元门门口都张贴有物美和超市发的购物二维码,扫码下载APP即可在手机上下单购买生活必需品。社区还通过公众号、微信群等线上渠道开展宣传,并分享简单实用的手机下单操作流程视频,让之前不会网上订购的居民也能实现“码”上下单。

 

今天上午十时,北京超市发万泉庄店的送货车已经开到了天兆家园的小区门口。店长吕含英表示,公司要求各店对接服务管控小区,万泉庄店对接了明光村小区和天兆家园两个小区。“我们每天晚上都要备货到12点,而早上5点就得到岗,所以有的员工直接不回家了。按照居民下的订单,我们拿好货就给他们送上门。运力、物资都完全有保障。”吕含英说。

 

多方力量参与服务,小区门口用货架搭起“防火墙”

 

“社区有两千八百余人,面积大,还有哇沃生活广场等商区。”天兆家园社区党委书记石淼介绍,“我们每天需要出动一组医务人员和工作人员为商区提供核酸检测采样,还要就人员管理和生活保障等方面与商区物业公司积极对接。”

 

“但我们社区的最大难点还是在于‘最后一百米’。”石淼告诉记者,“西直门北大街西侧已经被划进了管控区,从路口沿着西兆路走还有一段距离才能抵达小区大门,部分快递员、外卖员还是存在‘弹窗’顾虑的。”

 

社区工作人员接收外卖员送来的外卖包裹。  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为了尽可能避免快递小哥、外卖员等外部人员和居民直接接触,靠近管控区造成“弹窗”等问题,管控范围设置硬质隔离,小区门口拉起警戒线,用货架搭起“防火墙”,从管控区外沿到社区内部区域,天兆家园小区因地制宜地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划分。

 

“快递和外卖送到管控区边缘,接下来由我们转运到门口!”社区志愿者路红英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将快递和外卖集中拉至小区门口的货架处,短短半小时,这样的转运,她已经来回跑了五趟。

 

居民在货架上取自己的包裹。  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据介绍,保供单位的“物资直通车”凭借“工作证”“保障证”双证,能直达小区门口卸货,而居民在其他平台下单的快递、外卖,就由物业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一起,担当起了这最后一百米的“摆渡人”角色。

 

“我家就在后面这栋楼,我是北太平庄人,保护好‘大家’,就是守护好‘小家’。”刘征也是志愿者队伍的一员。作为市委党校的下沉干部,五一期间,她放弃休假,负责疫情排查、秩序引导、登记扫码……冲在社区防疫工作最需要的地方。疫情发生后,居家办公的工作量并没有减少,但她把为数不多的业余时间大多奉献给了志愿服务。在将两个孩子托付给家里老人照顾后,她便挑起了物资配送的担子。“尽量确保居民第一时间拿到,严格做好自身防护,就没什么好怕的!”挨家挨户为居家隔离人员配送生活必需品,成了她的日常。

 

和刘征一样,还有123名市区驰援干部、91名“双联系”下沉干部和属地机关干部、社区工作者、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和各方社会力量一起工作,化身引导员、宣传员和保障员。

 

医疗保障“不打烊”,独居患者派专人陪同

 

“病瞧上了!谢谢!”家住天兆家园小区9号楼的韩老太让女儿代为转达了她的感激之情。韩老太今年71岁,因为胆囊炎,腹部正中间和右侧疼得厉害,管控第一天,外出就医的“大难题”就摆在了面前。“当时我和家人到处联系,都没有合适的医院接收,幸好‘小燕子’帮我通过街道联系到了海淀医院,还为我安排了床位。”这个“小燕子”,是天兆家园社区的社工王燕,她也是这次临时管控区的“就医工作专人”之一。

 

北太平庄街道天兆家园小区门口,工作人员值守在各自岗位上。  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小区管控时,解决居民的医疗需求是重中之重,一定不能耽误!”据了解,面对此次疫情管控区域范围大、高龄老人多等问题,街道向前一步,按照指挥部统一部署,第一时间成立了管控区医疗保障小队,拟定就医购药工作流程,每日摸排“重点关照对象”并更新信息台账。同时,创新工作方法,管控区17个社区建立由专业医生、街道负责人以及管控小区“就医工作专人”组成的就医联络群,“线上+线下”全方位提供保障,高效、规范、及时满足管控区居民医疗需求。

 

“小区管控比较突然,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专门安排了社工对接小区900多户居民的就医和拿药问题。如果有紧急就医的需求,打120告知其处在管控区,经过对接,急救车是可以进入小区的。”石淼还介绍,对透析的患者,社区和街道会协调转运部门安排车辆,闭环转运到医院。“昨天有一位独居的透析患者,我们就安排了专门的社工全程陪同他治疗。”

 

新京报记者 吴为

编辑 陈静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