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未来五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将持续“推进农业中关村建设,打造‘种业之都’”“基本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等。

 

记者获悉,此前,北京市已发布《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行动方案》等,详细描绘了未来五年的农业农村发展蓝图。


如今的京郊人居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种业:建设种业发展高地

 

2022年4月1日,《北京市种子条例》正式实施,“推进种业之都建设”被明确写进《条例》,《条例》突出“北京特色”,重点鼓励科研育种创新,在财政支持机制、育种保护机制等多方面均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什么是“北京特色”?北京是中国农业科研的重镇,来自北京市农业农村局的数据显示,北京目前聚集了全国最多的国家级种业研发机构和高端种业创新人才,集中了全国80%以上的国家级种业科研力量。其中:全国共有国家级农业科研院所46个,北京有12个;作物双一流学科全国有33个,北京有11个,占全国1/3;院士数108人,北京48人,占全国近一半;岗位体系科学家306人,北京49人,占全国1/6。

 

而在过去,北京已经举行了二十九届种业大会,种业之都的根基已成。同时,自2020年以来,北京还开展了农业种质资源普查,组织实施11个物种种质创制和品种选育联合攻关。同时,还推动国家玉米种业技术创新中心落地北京。

 

《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要求,“十四五”时期,北京将加快建设全国种业科技创新中心,打造“种业之都”。在具体操作层面,包括编制实施北京市种源“卡脖子”联合攻关十年规划,开展重要品种选育和种源“卡脖子”技术联合攻关等,在重要农产品种源自主可控上取得积极进展,当好种业翻身仗先头部队。同时还将聚焦有创新基础的玉米、小麦、蔬菜、种猪、蛋鸡、奶牛、北京鸭、桃、乡土树种等优势物种,选育推广一批都市精品籽种和林木良种。

 

产业: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在全国胜利实现脱贫攻坚的历程中,北京市也实现了234个低收入村的全面脱低。

 

2016年,北京市认定234个低收入村,到2020年,全部实现脱低,全市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的8961元增加到17588元。

 

在低收入村脱低的过程中,薄弱的集体经济也是脱低和乡村振兴中的工作重点。2021年,北京市印发《北京市农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增收工作实施意见》,明确全市力争五年基本消除年经营性收入低于10万元的集体经济薄弱村。据北京市农业农村局数据,北京市集体经济薄弱村有590个。


如何帮助这些集体经济薄弱村强化集体经济?记者了解到,到目前为止,北京市已经采取了包括国企帮扶、登记赋码、市、区对接等多种措施,并实施年度动态管理。各集体经济薄弱村均制定“一村一策”发展方案,组织薄弱村因地制宜发展集体产业。北京市农业农村局数据显示,2021年,已完成285个集体经济薄弱村的消除任务。

 

《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中,也特别提出了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的路径,包括借鉴低收入帮扶工作机制、建立结对帮扶措施、增强集体经济薄弱村“造血”机能等措施,推动农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增收,缩小农村内部发展和收入差距。事实上,据北京市农业农村局数据显示,到2021年底,北京市集体经济薄弱村数量,已从590个降至307个,完成了规划任务目标的48%。

  

人居:建设宜居宜业乡村

 

“大城市带动大京郊、大京郊服务大城市”。乡村振兴的时代,北京的乡村正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2022年3月,北京市发布《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行动方案》。《方案》提出,以“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为抓手,以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为导向,加快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提供有力支撑。

 

《方案》提出,到2025年底,要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生活垃圾有效处理的村庄基本实现全覆盖,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5%,建立管用接地气的长效管护机制,建成一批乡村全面振兴示范村,干净整洁有序的村庄环境面貌得到持续巩固。”


京郊干净整洁的村庄。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如何实现这些目标?《方案》中也提出了明确的路径和重点任务,包括落实乡村规划管控、加强乡村风貌引导、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农村垃圾治理水平、推动村容村貌整体提升等。

 

而《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中,同样提出了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要求,“将城市和乡村建设作为有机整体统筹谋划,推动乡村基础设施与农村现代化建设需求有机衔接,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建设具有北京韵味的山水乡村,实现城乡居民生活基本设施大体相当。”

 

农业:推进都市农业发展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国家如此,城市亦如此。

 

农业的发展,直接关系着人们的粮食安全、蔬菜保障、营养健康等最重要的生存基础。作为大都市,北京着力推动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高质量发展。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立足自身抓好农业生产,北京市不打折扣,全力推进,一座特大城市的种植业重新开启了发展之路。

 

《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要求,“十四五”时期,要“牢牢守住农业发展空间底线,坚定市场需求导向,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不断增强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提升供给质量和水平,深挖农业多种功能和价值,全面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


京郊红彤彤的西红柿挂上了枝头。资料图

 

北京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北京市印发《关于全面推行“田长制”的实施意见》,开始全面推行“田长制”,加快补齐耕地短板,落实复耕复垦地块约35.25万亩。同时,北京的蔬菜、生猪生产也快速恢复,到2021年底,按照《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中关于产业兴旺的六个指标,全市蔬菜自给率达到了14.3%,生猪出栏59.6万头,自给率达到6.7%。

 

在“十四五”时期,按照规划,北京市将保住百万亩绿色粮菜,确保百万头生猪出栏,优化百万亩优质果品,建设百万亩林下经济,稳固百万亩外埠基地。确保粮食生产在2020年水平上只增不减;蔬菜产量达到220万吨,自给率提升至20%以上;猪肉自给率达10%。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唐峥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