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北京科学嘉年华将于9月15日开幕,由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首都科普联合行动、北京云端科学嘉年华三大板块组成。新京报记者今天提前探展发现,在位于北京科学中心的“光年深处”深空探索主题展中,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将首次面向公众展出。

 

据北京市科协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将于9月15日-21日在北京科学中心开展,举办“众心向党 自立自强——党领导下的科学家”主题展、“光年深处”深空探索主题展、京津冀青少年创新作品展示交流、首都科学讲堂等160项重点活动。

 

首都科普联合行动主要包括市委办局系统科普联合行动、科协系统科普联合行动、“科技馆之城”科普联合行动、区域科普联合行动和京津冀科普联合行动五大科普联合行动。

 

9月14日,北京科学中心,“光年深处”深空探索主题展上,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首次面向公众展出。  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北京云端科学嘉年华将于9月15日在“蝌蚪五线谱”网站上线,在“北京科协”公众号设立入口,联动社会媒体渠道搭建数字科普展示平台。通过虚拟展厅、直播问答、短视频、VLOG等新媒体手段,与公众进行网上互动,打造“全网科学嘉年华”,公众足不出户便可“云”游科技馆之城,畅享不落幕的北京科学嘉年华。

 

本届科学嘉年华聚焦科学家精神、科学教育、科学实践、科技创新、科学文化等五个方面,集中展示前沿科技与重大成果。在社会化动员方面,本届科学嘉年华推动多元主体参与科学普及,十六区分别开展主场科普活动,千个科技馆联动打造丰富的科学教育体验。

 

北京科学中心将优选自主研发的100个视频课程,以线上科学实验体验、“科学三分半”微课等形式,进行线上传播。同时推出科学实践活动进校园公益活动,以学校定制场馆科学课、馆校合作双师课堂等形式,将人工智能等特色主题实验室课程送到远郊区学校,让更多学生能享受到北京科学嘉年华的科普盛宴。

 

本届嘉年华协同新京报等各大主流媒体进行联动报道,增强传播力,打造高质量的终身学习“第二课堂”,形成“人人科普,科普人人”的浓厚氛围。

 

9月14日,北京科学中心,“光年深处”深空探索主题展上,观众在参观展出的航天服。  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亮点1:历史照片和实物讲述科技报国故事

 

“众心向党 自立自强——党领导下的科学家”主题展通过240余张历史照片和137件实物展项,定格180余位科学家投身科学救国、科技报国的历史瞬间。

 

据讲解员介绍,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党中央向海外的留学生发出了“祖国需要你们”的号召。海外学子掀起了回国潮。其中,钱学森毅然放弃了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回到祖国怀抱。经过中国政府的交涉,1955年,钱学森一家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祖国。展览的老照片展示了他和家人在回国轮船甲板上的画面。

 

展览还讲述了“糖丸爷爷”顾方舟的故事,他是中国著名的病毒学专家,也是北京市科协的前任主席。顾方舟对脊髓灰质炎预防及控制的研究长达42年,被称为“中国脊髓灰质炎疫苗”之父。

 

展览还增加了抗疫精神、航天精神以及2022年“最美科技工作者”等内容。北京科学中心联合中国宇航学会,为观众展示了火箭、卫星和航天器的模型,它们按照1:20的比例进行呈现。在参观过程中,观众可以领略“红领巾讲科学”科学家精神宣讲团小宣讲员的风采。

 

亮点2:返回舱、降落伞、火箭残骸等亮相

 

“光年深处”深空探索主题展集中呈现我国在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等领域的最新成果。其中,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首次面向全国公众展出。返回舱降落伞、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残骸等一批珍贵的航天器实物也将一同亮相。

 

记者看到,展览现场复制了“东方红一号”的发射场地,设立了一块刻着“中国第一卫星发射场”的石碑,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激情澎湃的场景中。“东方红一号”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在一个复古的展柜中,珍藏着两份当年的报纸,报道了这个激动人心的消息。

 

在众多展品中,最重磅的当数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今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完成六个月的飞行任务后,搭乘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平安“回家”。

 

据来自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科普教育展览中心的策展人栾瓛介绍,这是返回舱首次对公众进行展示。

 

9月14日,北京科学中心,“光年深处”深空探索主题展上,一位女士在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的巨大降落伞前留影。  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返回舱外观的黑色痕迹清晰可见,栾瓛说,这是返回舱进入大气层时灼烧产生的。“大家看返回舱顶端的两个圆盖,降落伞就是从这里弹出来的。”他指了指后面的墙壁说,悬挂的降落伞展品也是实物,它是面积为600平方米的一级减速伞,减速伞分离后会拉出面积达1200平方米的主伞,保障返回舱成功着陆。

 

这一展区还展出了两套航天服复制品,一套是舱内服,一套是出舱服。其中航天员出舱服的手腕处有一块小平面镜,讲解员揭秘说,由于头盔限制,宇航员移动、转头不灵活,为了扩大视野,就在手腕处装了镜子,可以通过镜子的反射查看仪器。

 

亮点3:打卡航天员出征大厅,体验建设月球基地

 

“光年深处”深空探索主题展也有很多互动装置,配合VR等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据策展人介绍,展厅模仿了航天员出征大厅的场景,设置了一个打卡点,大厅背景墙上将悬挂国旗,观众可以打卡拍照留念。

 

小朋友可以戴上VR眼镜,身临其境地感受建设月球基地、在月球基地种植蔬菜等过程。为了让孩子们记住更多航天知识,互动屏上设置了问答环节,一旦答对相关知识,可以助力屏幕上的“火箭”发射。

 

展厅现场也放置了航天员出舱时佩戴的模拟手套,观众戴上模拟手套玩孔明锁,可以体验到航天员进行出舱操作的感觉。“虽然手套看着很大,但其指尖的敏感度还是很高的。”栾瓛说。

 

展览期间,中心还将推出院士专家报告会,《火箭制作》《月球基地搭建》等科学实践活动,面向公众普及航天知识、弘扬科学家精神、宣传国家重大科技成果,从而激发青少年逐梦星空的热情。

 

亮点4:戴VR眼镜体验深水油气勘探开发

 

在国之重器“深海一号”VR体验展上,观众戴上VR眼镜就可开启一段水下探险。

 

9月14日,北京科学中心,国之重器“深海一号”VR体验展上,一位女士正戴着VR眼镜体验。  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这是有故事情节的体验。”据在展览现场的中海油研究总院工作人员介绍,体验者将下沉到海底1500米,了解深海油气勘探开发、工程设计、施工建造全过程,兼具真实感、体验感和科技感,展示了深水油气勘探开发关键核心技术装备与数字技术融合创新的成果,彰显了国家科技创新的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嘉年华期间,欧阳自远院士将在“院士专家讲科学元宇宙讲堂”,以《中国探月梦》为题为线上、线下观众带来精彩的科学报告。线上观众可以化身“数字人”,来到欧阳自远院士身边,并向他提问。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编辑 陈静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