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双十一,新京报迎来了创刊18周年。18岁,正青春!新京报以“青春”为切口,以10位新京报“年轻态”的记者编辑与10组嘉宾视频对话的形式,制作形成10组风格不同的视频产品,推出“正青春”视频系列专题报道。


10组嘉宾分别为知名主持人杨澜、B站UP主拉宏桑、话剧导演赖声川、京东快递小哥、北京同仁医院妇产科主任段仙芝、经济学家韦森、凉山支教老师刘烨龙、患渐冻症的京东副总蔡磊、中美关系学者郑永年、关注气候变化的六个海外青年等。


“正青春”视频系列专题自9月开始策划,11月8日-13日上线,筹备周期长达一个半月。如何进行一项「大型」「人物访谈类」「短视频」「专题」策划?如何对这样一个大型策划进行「精细化运营」?新京报传媒研究专访了此次策划报道的制片人、新京报平台运营部主编贾一鸣,以及此次策划的后期统筹、新京报动新闻内容中心副总监孙旗,谈谈这次特别策划背后的故事与心得。


以“青春”为名:以小切口碰撞人生大话题


传媒研究:新京报创刊18周年特别策划,以“正青春”为主题是怎样的创作考虑?“正青春”一词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贾一鸣:这次新京报创刊18周年的主题词就是“正青春”。这个策划作为新京报创刊18周年品牌系列活动策划之一,是与整体主题保持一致的。十八岁对于青春而言,是一个很有节点的年龄。影视剧中也很喜欢讨论青春——像《觉醒年代》这样的主旋律影视作品,探讨伟人们在他们青春年代的事迹。青春的经历对于人的一生都是有影响的。


传媒研究:该系列报道如何体现“正青春”这个主题?作品中有哪些关于“青春”的元素?在主持人和嘉宾的选择上有哪些特别的考量?


贾一鸣:在整个系列报道的选题策划方面,我们希望将跨界融合的概念贯穿呈现在10组风格不同的视频产品中,这也是18岁“正青春”的新京报社移动互联时代媒体融合的不懈探索。


在主持人的选择上,策划之初,我们就是考虑用新京报近年来推出的移动视频化IP栏目的一些年轻记者。这些年轻记者身上有独属于年轻人的干劲儿,同时他们也在慢慢成长为报社的中坚力量。他们本身就是对“青春”一词的最好注解。


在访谈嘉宾的选择上,我们结合部门特色、栏目特色、主持人特色,邀请了10组嘉宾。这些嘉宾无论是否正值青春,他们身上有个共同的特点:敢想、敢尝试,有“青春的样态”。比如“中国跑得最快的快递小哥”栾玉帅,他的奔跑是正青春的步伐;比如“六国青年连线”,是青春思维的碰撞;比如赖声川,依旧为正青春的年轻人创作着;比如支教老师刘烨龙,他用自己的青春换来凉山孩子们更加美好的青春……凡此种种,在我看来,都是对于青春的诠释,他们都始终秉持着一颗青春的心。


具体到每一篇报道中,除了与嘉宾们就“青春”这个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在每篇报道的最后,我们还给每组嘉宾设置了关于“青春”的“同题问答”环节,同样的问题却碰撞出不同的人生思考,值得回味。


新京报记者贾一鸣  受访者供图


10组视频IP集中亮相:以大策划精心打造沉浸感


传媒研究:产品最终的呈现形式是怎样的?为什么选择以短视频呈现为主?


贾一鸣:我们的产品形态其实是以视频为主、图文结合的融媒体产品。除了视频之外,在报纸特刊、公众号发表的时候,也都整合了图文方面的内容,多形态地报道。


而短视频作为当下最流行的传播形态,相较于图文来说更有沉浸感,传播度更广。新京报近几年都在大力推广视频化战略。具体到报社内部,不止有像大家熟悉的「我们视频」和「动新闻」这两个部门在做视频,报社的各个部门也都在推出各自的视频栏目。


传媒研究:此次专题策划中,每个报道都选择由一个栏目打造,这是出于什么考虑?这种栏目化打造的视频作品,您认为有哪些优点?


贾一鸣:像这次的专题策划,报社内部有8个部门的9个栏目参与,做了10期的内容。每个栏目都是一个独立的IP。新京报希望可以通过推广这些栏目和栏目主持人,打造自己的IP,加强自身作为主流媒体在新媒体上的号召力。


通过像央视主持人王冰冰在网络上的走红,不难看出一个IP化的形象对于传播效果的加持。这次也是新京报视频IP的一个集体亮相,报社后面也会大力扶持这些栏目IP。


体验!体验!以视频跟访创新人物访谈新形式


传媒研究:在专题策划过程中,两位老师能不能聊聊令自己印象深刻的故事?


贾一鸣&孙旗好故事永远是内容产品的基础。10个视频,每个故事都有其独有的特色。有的最动人,有的最有质感,有的最惊喜,有的最好玩儿......


传媒研究:通过这次人物专题报道策划,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人物报道如何才能做得有趣、生动?通过视频来呈现人物,突出的优势在哪里?


贾一鸣:谈不上经验,人物报道的视频化我们一直在做尝试和探索。具体到这次策划,我们尽力在前期充分了解人物背景的基础上讨论选题方向、问题设置,并反复打磨。


在呈现方式上,除了相对传统的面对面访谈,也希望有一些更丰富的呈现形式。像《城市体验官》,是一个体验类的节目形式,让主播跟着嘉宾去体验一天的快递员生活;像《容我想想》的旗袍走秀,也是突出体验感。还有像“对话六国青年”“对话郑永年”是连线的形式。当然,更丰富的呈现,也意味着对于视频拍摄和剪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内容脚本 受访者供图


285张海报:以跨部门合作细化产品大运营


传媒研究:这次专题策划,您觉得还有哪些创新之处?在产品运营上,又有哪些特别的考虑与手段?


贾一鸣:这次策划的一个创新就是运营思维前置。在前期就把运营的一些想法考虑到了。传统大型策划报道的做法一般是先出片,后面再想怎么去包装、传播,怎么起标题、怎么做拆条。但是我们在开始在策划的时候就去思考怎么找传播点,这就为后面在微博平台上的传播创造了便利。


孙旗:传统的大策划一般是重内容轻运营的,我们这次把运营的比重放大。这在日常是很难做到的,在大策划的时候才有可能。算是一种产品生产机制的创新


拆条标导  受访者供图


传媒研究:在运营思维之下,这个专题都做了哪些尝试?具体做法有哪些?


贾一鸣:在运营思维之下,我们也努力想把每个环节做到极致。除了各种海报做了111张之外,我们还按照各个不同平台的视频封面尺寸单独制作了174张封面图。共计制作了285张各种尺寸的图,可以说是非常细化了。


由于微信视频号不能自己选择封面上传,只能选择视频里的一帧作为封面。为了封面呈现得更加美观和有内容,视频编辑需要把每一个封面图都导一帧到成片里。这些都是运营思维的一个体现,努力做到“精细化运营”


各种尺寸的海报和封面图  受访者供图


孙旗:为了最终作品的整体呈现更加完整,我们努力做到让各个部门形成统一战线。以往,由于各个片子是由不同的部门制作,难免存在视频制作水平、风格不统一的情况。这次通过审片会的形式,把各个部门聚到一起看粗剪版、讨论脚本,做到把每个视频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包装。


传媒研究:对于此次的产品呈现,是否留有什么遗憾?


贾一鸣:确实存在一些遗憾。比如,因为疫情的缘故,有一些达成初步意向的嘉宾没能采访成功。对于每一个片子,希望能有更专业的编导提前介入,带着更成熟的想法从脚本到拍摄、剪辑全程把关。由于我们现在有很多记者在转型做编导,还需要一个进步和成熟过程,相信下一次每个人都会做得更好。


贾一鸣

现任新京报社平台运营部主编兼团委书记、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目前负责新京报社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视频号、海外账号等官方各新媒体平台的内容运营和传播,数据新闻的生产传播,新京报社微博、微信公众号矩阵的统筹协调,报社新媒体商业化的统筹策划。曾负责建国70周年、建党百年、多次全国两会、奥运会、世界互联网大会等重大新闻事件的专题策划、内容运营、新媒体原创等统筹工作。曾参与统筹新京报APP从0到1的底层架构搭建、产品研发和功能迭代优化,保证APP顺利上线。目前新京报官方微博为全国都市类媒体粉丝第一,粉丝4619万,粉丝数和影响力在北京媒体官微里稳居第一,影响力列新浪微博全部媒体账号前三。新京报官方微信粉丝及阅读常年位列北京市属媒体官微首位,打开率达15%以上。新京报数据新闻2017年入围全世界最权威之一的GEN数据新闻奖。打造《容我想想》、《树洞Pro》等视频栏目。曾获2015年度北京市网络传播先进个人;新冠疫情期间,统筹《武汉!武汉!》H5专题,全网阅读量超2亿,荣获中国记协主办的“2020中国新媒体战疫十大精品案例”,2020年度北京新闻奖一等奖。统筹“梦想开箱记”视频系列,贺娇龙、陶勇、李永乐、柳岩、欧阳娜娜、关晓彤等20名各领域大咖参与,全网传播量1.8亿+。个人及团队多次荣获北京新闻奖,新京报社年度新闻特别大奖、年度新闻金奖等。


原文载于《新京报传媒研究》,编辑徐彦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