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张璐)《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第二阶段会议将于12月举行,作为主席国,中国在推动“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磋商谈判进程上发挥了什么作用?11月28日,生态环境部召开11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国际合作司司长周国梅就此进行介绍。


周国梅表示,COP15第二阶段会议最重要的标志性预期成果就是达成“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下简称“框架”)。正在谈判中的“框架”是为2030年前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谋定方向的总体性、战略性纲领文件,“框架”着眼于“与自然和谐共生”的2050年愿景,以“2030年使生物多样性走向恢复之路”为方向,在总结以往生物多样性全球目标制订和执行经验的基础上,凝聚各缔约方和利益攸关方的合力,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提供新的政治引领,扭转全球生物多样性下降的趋势,以全面实现公约的目标。


简而言之,“框架”的目标就是要扭转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局面,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国际社会对此高度期盼。


她表示,中国自担任COP15主席国以来,全面履职尽责,多角度、多维度、多层次沟通协调,发挥主席国的领导力和协调力,积极推动“框架”磋商谈判的进程。


在COP15第一阶段会议上,中方在高级别会议期间首次设置并成功举办了领导人峰会,九位国家政要和联合国秘书长出席峰会,进一步凝聚了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的合力,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务实有力的一系列举措,充分展现了中国作为主席国的引领作用。第一阶段会议还通过了《昆明宣言》,提出了当前一段时间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一揽子的行动方案,呼吁各方为制订通过和实施一个有效的“框架”贡献最大的力量。这也充分体现了各方采取行动,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政治决心,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进程提供了政治推动力。


自第一阶段会议结束以来,作为主席国,大会主席黄润秋部长利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高级别政治论坛、20国集团环境和气候部长联席会议、第77届联合国大会高级别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7等重要场合和时机,组织召开了COP15重要议题交流会、高级别圆桌会、吹风会等,与各国就推动COP15第二阶段会议成功召开进行沟通协调,凝聚各方共识,有效保持了COP15的政治势头。


中国还积极引领推动“框架”的磋商谈判进程,截至目前,中方作为主席国,已组织召开了38次COP15的主席团会议,并与《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一道,先后在日内瓦、内罗毕等地主持召开了四次“框架”工作组会议,为推动“框架”的磋商作出重要努力。“从会议的频次来看,特别是主席团会议的频次来看,这在环境领域多边谈判进程中也是不多见的,推动协调的力度是很大的。”周国梅说。


围绕推进COP15第二阶段会议和“框架”磋商的进程,大会主席黄润秋部长密集地与东道国加拿大,G20主席国印尼,以及欧盟、英国、挪威、新西兰、德国、法国等多个缔约方部长级代表和公约秘书处、主席团成员、国际机构组织等利益攸关方开展了广泛的沟通和协调。另外,中方作为主席国也在不同的层级与哥伦比亚、巴西以及非洲国家等保持了密切的沟通和协调,各方都非常肯定中方作为主席国协调各方立场的努力,也表示愿意和中方一道,共同推进达成兼具雄心和务实平衡的“框架”。


编辑 刘梦婕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