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提出了487件议案、9203件建议,这是历年来代表提出议案建议的一个缩影。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已履职近五年,五年来,每一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都会收到很多代表提出的议案、建设、批评和意见。

 

新京报记者从全国人大获悉,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多名人大代表就打赢脱贫攻坚战、衔接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建议和议案,这些好的建议和议案也获得国务院有关部门的回复和办理,为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行程3万公里,人大代表袁建良到贫困地区调研超60次,提出16份建议

 

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开发银行湖南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袁建良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到贫困地区调研超60次,行程近3万公里,调研笔记达到10余本,就支持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融资模式创新等形成专题报告20余份,围绕金融如何更好地服务农业农村发展提出了16份高质量建议。

 

在贫困村青竹溪村调研时,袁建良发现农户饮水问题尚未解决,柑橘采摘道路不通、成本过高等难题仍横亘在前。“基础设施薄弱这个问题必须要解决,很多贫困村资源好,农产品质量也不错,就是运输不出来,发展更无从谈起。”袁建良表示。

 

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改善也是袁建良代表关注的重点。他前往贫困县调研时,发现基层组织力量薄弱、公共服务没跟上,而后多次在和地方干部群众的交流中建议“贫困地区支部硬件要跟上,思想阵地建设丝亳不能放松”。

 

位于中国武陵山区腹地的凤凰县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群众生产、出行、就医、就学等困难突出,属于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

 

在这里,易地扶贫搬迁成为扶贫攻坚战的关键一役。经过多方努力,凤凰县选择交通便利、水源丰足、上学就医便利的地段安置搬迁群众。袁建良到凤凰县调研后提出,搬得出只是第一步,要实现稳得住、能致富,还需要在搬迁安置点的配套产业、基础设施等方面下功夫。他向风凰县的干部建议,易地扶贫搬迁不能“一搬了之,发钱了事”,发展后续产业才是实现搬迁人口脱贫的基本保证。

 

经过长期调研和思考,在2019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袁建良提出了《关于巩固和扩大脱贫攻坚成果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指出目前我国还存在贫困人口返贫风险高、贫困地区内生发展动力不足、贫困区县扶贫资源有限、易地搬迁后续如何发展等问题。《建议》提出——建立返贫预警机制;增强贫困地区内生发展动力;深入推进东西部协作;大力支持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等一系列举措。

 

《建议》按程序交由原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研究办理并负责答复。经过调研和进一步听取袁建良代表的意见,原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农业农村部向袁建良代表反馈了办理情况:

 

原国务院扶贫办将继续加强建档立卡数据监测,指导已经脱贫和即将脱贫的地方把主要精力放在巩固脱贫成果和防止返贫上。进一步强化扶贫扶志工作,多措并举激发贫因人口内生动力。进一步指导协调东部9省市聚焦深度贫困地区,以产业合作和劳务协作为重点,细化帮扶举措,推动东西部扶贫协作发挥更大作用,取得更好更实效果。

 

“更加深入基层、沉到一线、下到田间地头开展调查研究,更多听取广大农民兄弟、涉农企业、基层政府的意见,把问题找出来、把意见建议带上来。”关注脱贫攻坚、扶贫开发的袁建良这样说道。

 

关注贫困边缘户看病报销问题,人大代表提出补齐因病致贫制度短板

 

胡梅英在江西省儿童医院任护师多年,作为一名基层医务工作者,自2013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她把目光更多地聚焦在了医疗卫生领域。在日常工作中,胡梅英发现一些病况差不多的患儿家庭,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却有所不同,贫困户自费比例普遍在10%以下,而收入略高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边缘户自费比例却高达50%以上。

 

经过调查研究,胡梅英了解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造成贫困的重要因素,重特大疾病成了贫困户脱贫路上最大的 “拦路虎”。

 

2018年,江西省新增贫困户中因病致贫的占比超过50%。为有效减少新增因病致贫的发生,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悬崖效应,预防产生新的不公平,江西省部分贫困地区将贫困人口重大疾病补充保险扩展到农村贫困边缘户,由财政资助,为非贫困户购买重大疾病补充保险。

 

吉安市永新县针对2018年已参保的贫困边缘户、大病户和低保户等非贫困户特殊人群,按照自愿原则,采取个人出资和政府补助相结合的方式,以户为单位,永新县按每人每年200元(其中财政资助150元,个人自筹50元)的标准,资助他们购买大病补充保险。2017年,全县贫困边缘户平均报销比例达76%,相较未购买该保险的重大疾病患者报销比例提高了20%左右。

 

为了验证政策措施的可行性,胡梅英前往吉安市水新县实地考察,入户调查参加补充保险的贫困边缘户的实际情况。结合工作中的实际感受和调查研究得来的翔实数据,胡梅英瞄准贫困边缘户,为国家精准施策、有效帮扶开出了“良方”。

 

在2019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她提出了《关于提高贫困边缘户大病医疗保障水平的建议》。胡梅英在建议中指出,应逐步将贫困人口健康扶贫医疗保障政策适用范围扩大到因患大病、重病导致处于贫困边缘的农村居民,按照财政出资为主、个人补充为辅的原则,为贫困边缘户购买重大疾病补充保险。同时,在国家医疗救助政策层面,加大对农村患有大病、重病的贫困边缘户纳入医疗救助的力度,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这份代表建议按程序交由国家医疗保障局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原国务院扶贫办研究办理并负责答复。国家医疗保障局对胡梅英代表提出的建议高度重视,办理前就有关内容与国家卫生健康委、原国务院扶贫办认真沟通,分析问题、检视原因;办理中,有关部门与胡梅英联系交流,并专程到江西省儿童医院当面沟通办理进展情况。国家医疗保障局表示将充分研究吸收代表所提意见建议,加强制度顶层设计,关口前移,防止因病致贫,继续完善体系,优化医疗保障服务。

 

2020年3月,原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及时出台了《关于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的指导意见》,着力提前发现并识别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人口,采取针对性的帮扶措施,防止贫困人口返贫、边缘人口致贫,一旦出现返贫和新增致贫,及时纳入建档立卡,享受脱贫攻坚相关政策,实施精准帮扶。各地全面开展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扶上马”还要“送一程”,人大代表就防止“返贫”提出多项建议

 

作为从贫困中走出来的、土生土长的山里人,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张村乡裴寨社区党总支书记,裴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裴春亮在调研中发现,有的地方注重外部“输血”,忽视内部“造血”。在扶贫项目选定时缺乏科学论证、对接不够精准,急功近利,只顾短期利益,导致扶贫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创收能力不强,惠及贫困人口少,市场风险大。

 

裴春亮发现,虽然目前有的村集体收入勉强达标,但经营性收入渠道过窄,“造血”功能严重不足,没有形成长效增收机制,贫困村脱贫的基础很不稳固。全国贫困人口数量多、地域各不相同、情况千差万别,一旦脱贫攻坚结束后,政策发生变动,一些贫困户很有可能出现返贫现象。因此,需要坚持扶贫与防范两手抓,“扶上马”还要“送一程”。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这些值得关注的新情况、新问题,裴春亮对如何防范脱贫人口再度返贫的问题进行了深度思考。经过多次调研、走访,裴春亮撰写形成了《关于防范脱贫人口再度返贫的建议》,在2019年3月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提出。

 

作为致富带头人,裴春亮在建议中提出,广大农村要巩固脱贫成果,就要积极探素集体经济多样化发展模式,增强集体经济的带贫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突破单一农业发展限制,充分整合自身优势,借鉴外部力量,盘活各种资源要素,探索经济作物生产、电商、旅游等产业与集体经济融合发展的新型业态,扶持贫困人口就业,拓展经营性收入来源,再通过发展股份制集体经济,以经营性收入进行分红,为贫因户提供稳定收入来源,最大限度地降低返贫风险。

 

不仅如此,裴春亮还提出,必须铺设好基本的生活保障“安全垫”,逐年提高贫困人口的基础养老金、低保线、五保线和医疗保障水平。完善基层医疗保障制度,在贫困地区设立免费健康体检驻点,做到有病早发现、早治疗。拓宽扶贫资金筹集渠道,不断加大社会救助力度和商业保险普及力度,减轻群众常规医疗保险之外的自费负担,坚决遏制因病因残致贫和返贫问题。

 

原国务院扶贫办等办理部门对该建议高度重视,他们认为,建议内容聚焦“防范脱贫人口再度返贫”这一核心问题,对形势判断准确、分析到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同时,该建议所提出的积极探索集体经济多样化发展模式,持续优化产业扶贫项目,顺畅衔接乡村振兴战略等建议具有很强的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并在实际工作中采纳了裴春亮代表的建议,尤其是引导各地搞好用足集体经济,增强集体经济的带贫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指导各地建立了产业扶贫项目库,实现了扶贫龙头企业的认定并明确了相关政策支持,实现短期脱贫摘帽和长期稳定增收的有机统一;督促各地要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明确在脱贫攻坚期内,各地开展乡村振兴的核心任务就是扶贫开发,健全了脱贫工作长效追踪机制。

 

作为一名农村基层干部,裴春亮意识到,要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还要积极主动衔接乡村振兴战略,健全脱贫工作长效追踪机制,巩固脱贫成果。他从自身做起,通过跟踪回访、帮扶联系人和村扶贫专干不定期走访、脱贫户个人申报、系统信息自动比对制度,多种途径汇集脱贫户情况,发现易返贫户重点帮扶、及时帮扶。

 

“乡亲不富誓不休。”裴春亮说,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脱贫致富不只是让乡亲们住上新房子,还要让乡亲们有活干、有钱赚,“这样,长久的好日子才有保障”,防止出现再度返贫。

 

新京报记者 吴为

编辑 陈静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