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记者实地赴房山区青龙湖镇、门头沟永定河左岸休闲基地采访生态涵养区,了解到北京大熊猫科研繁育基地项目已于2022年12月19日开工建设,建成后将成为全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地;北京已30年没有豹活动的确凿信息,“迎豹回家”计划已经正式启动。


北京市房山区青龙湖森林公园,北京大熊猫科研繁育基地选址于房山区青龙湖镇。新京报记者 叶红梅 摄

 

打造大熊猫的“北京家园”

 

据悉,北京大熊猫科研繁育基地项目规划用地面积约2000亩,拟建设成为集大熊猫繁育、科学研究、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身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示范基地,建成后将面向公众开放。

 

该项目的筹建工作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和北京市政府的领导下,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房山区政府、首旅集团具体负责,前期经过选址研究、概念性规划方案设计、行业专家论证、规划综合实施方案编制等工作,已于2022年12月19日开工建设。建成后的北京大熊猫科研繁育基地将成为全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地、大熊猫国际交往平台、特色科普与研学目的地。基地建成后,能够充分发挥首都专业科研资源优势,对推动大熊猫种群异地保护、促进大熊猫科研繁育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的示范窗口。

 

北京大熊猫科研繁育基地之所以选址在房山区青龙湖西岸,主要是因为经过专家的考察和论证,青龙湖镇生态本底优越、山水林田湖草要素齐备,且已建成万亩森林公园,适合作为大熊猫种群在北京地区的繁衍、栖息地。从交通角度看,青龙湖镇毗邻西六环,距离天安门约1小时车程,便于物资运输、人员交往等相关工作的开展。

 

据了解,北京大熊猫科研繁育基地充分利用场地现状地形特征,初步规划为南、北两个区域,并划分为大熊猫文化交流中心及科研办公、大熊猫实训基地、熊猫嘉年华等不同主题区域。通过合理布局外事服务、科研繁育、科普展示等功能,满足国际交流、大熊猫研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普的不同要求,实现基地的高效运转。

 

北京30年未见“豹”,多举措“迎豹回家”

 

据介绍,京西是名副其实的豹的故乡,然而自1992年后,北京已经30年没有豹活动的确凿信息。豹种群在北京及周围区域消失的过程,实际上是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断裂,生态系统和生境质量退化、人类活动强烈干扰的结果。

 

作为超过2000万人口的首都城市,北京若能恢复豹这样的顶级食肉动物,将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将成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标志性的重大成果。另一方面,将对我国其他地区开展生态系统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产生极大的鼓舞和示范效应。

 

2022年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门头沟区启动“迎豹回家”计划。并制定《迎豹回家—北京市门头沟区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保护与恢复行动计划(2022-2027年)》。

 

之后百花山保护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相关工作,一是加强野生动物种群监测。目前保护区布设红外相机90余台,对保护区内的野生动物种群资源状况进行动态监测。二是强化极小种群植物保护。摸清百花山保护区内百花山葡萄等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分布现状,进一步了解野生植物的物种丰富度、物种分布情况、物种与生境的关系,有助于全面把握森林生态建设成效和发展趋势。三是发挥科研合作平台作用。充分发挥保护区科研合作平台作用,积极与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的专家进行沟通交流,以科学指导为带动,夯实业务基础,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

 

新京报记者 叶红梅

编辑 刘茜贤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