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7日,国务院防疫优化措施“新十条”落地后,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发热门诊平均每天接诊量超过250人。(摄影 郑新洽 剪辑 戚厚磊 )

2022年12月31日早上九点,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发热门诊当天的挂号量已经达到101,发热门诊大厅两边均是输液的患者和家属,不断听到有人喊“护士,拔针”“护士,换液”“护士,吸痰”。再往里面是留观病房,住着重症和危重症患者。

诊室里的医生王甜甜,半个月前烧到了39.6摄氏度,休息四天后就立刻重返工作岗位,看诊时她还止不住地咳。护士长许静像陀螺一样在输液区“旋转”,她已经连续工作一个多月了,最多的一次连续值班超过32个小时。负责留观病房的发热门诊主任张丹,每天不到8点进入病房,一直到晚上11点才离开,“这个时候,我绝不能倒下”。


近一个多月,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发热门诊每日的接诊量超过250人,医生、护士全都是超负荷运转。


2022年12月31日这天,许静发现“患者少了许多”,她终于在下午六点钟的时候离开了诊室。王甜甜一直值班到晚上十点,男友在门口等她,打算一起去吃火锅。这天,王甜甜发朋友圈,“新年新气象,一切都会好的”。


医生、护士超负荷运转


2022年12月31日上午9点13分,北京室外的温度在零摄氏度以下,太阳藏在楼房后,东边散着黄晕。62岁的付强排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发热门诊的诊室外,在他身前是二十多人,身后是同样多的人,他早上8点多来这里排队取号,手中的挂号单显示,“101号”。


十天前,付强发烧,体温到39摄氏度,自己在家吃了点退烧药,温度下去了,但第二天又开始反复,“早上起来37摄氏度,晚上38摄氏度”,如此反复了一个星期,他来了医院,检查结果是肺部感染。


付强是首钢的老员工,习惯来首钢医院看病,今天是付强第四次来输液,他感觉好多了,“但医生说至少要输五天,之后再做检查确定没事了才行,这里的医生护士挺负责的。”付强穿着黑色的棉袄,外面又披了一件大衣,说话时,他把帽子摘掉,不停地用纸巾擦额头冒出来的汗。


在队伍尽头的二诊室内,一对中年夫妇带着一位老人在问诊。坐在电脑桌另一侧的发热门诊医生王甜甜询问着老人的症状和过往病例,老人含糊、零散地说着,“尿毒症”“最近有荨麻疹”“吃痛风药……”家属有些着急,希望王甜甜尽快开药。“先去做检查,因为您还要做透析,我们看了您的肝肾功能之后,才能给您用药呢,不着急啊。”王甜甜每句话尾亲昵的语气词,缓解了病人的焦虑,他“哎”了一声,缓慢站起身。


2022年12月31日,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发热门诊,医生王甜甜给患者看病。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说话间,王甜甜自己也轻声咳了几声,半个月前,她检测出了核酸阳性,烧到39.6摄氏度,休息了四天,退烧后,又赶忙返回岗位工作。


王甜甜今年26岁,刚刚毕业三年,N95口罩包裹住嘴巴和鼻子,露出大大的眼睛,藏不住的是黑眼圈。就在前一天,她连续工作了18个小时,然后在12月31日早上八点又准时出现在诊室门口。


2022年12月7日,国务院防疫优化措施“新十条”落地,8日,明确所有的医疗机构不能拒诊核酸阳性患者。发热门诊一下子涌入了很多发热患者。王甜甜说:“平时发热门诊一天的接诊量在20-50人之间,最近一段时间平均每天接诊量超过250人,甚至有一天超过300人。”


而从12月1日,发热门诊出现第一例阳性医护人员起,医护人员相继感染,包括其他科室支援的医护人员,“最难的时候,排班都排不了。”发热门诊主任张丹告诉记者,医护人员只要不是特别难受,退烧了,就带着“咳嗽”返回到了工作岗位。张丹说,那些天发热门诊每天涌来两百多个阳性患者,病毒浓度很高,尽管医护人员全都做好了防护,但依然无法避免被感染。


2022年12月26日,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发热门诊,护士在护士站查看病人信息。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留观室内


从诊室出来,队伍旁边的发热门诊大厅,几十平方米的过道两侧挤了几十个输液的患者,能坐的地方已经坐满了。几十米外的留观室,住着新冠重症和危重症患者。


按照流程,如果患者只是一般的肺部感染,由发热门诊的医生开药处理。当患者的情况危急时,王甜甜就会拿起一旁的座机,打电话给留观室的张丹。


2022年12月31日,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发热门诊,患者排队看病。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49岁的发热门诊主任张丹穿着蓝色的防护服,戴着防护面罩,她走路速度很快,步子迈得很大。


病房内,一位老人躺在病床上,眼睛闭得只剩下一条缝,白色的管子插入老人的鼻腔,氧气顺着管道慢慢送进老人体内,嘴巴张大,大口喘气,一旁的心电监护仪发出滴滴声。


其他患者家属看到张丹,纷纷走到病房门口,“老太太觉得浑身难受”“这个指标还是很低”。张丹走过去,一一检查了各项指标,“这个叫护士”“这个刚用上药,要再观察一会儿。”


张丹介绍,现阶段留观室住着的发热患者大多是一些有基础疾病的老人,糖尿病、冠心病、心衰,包括肾功能不好,都需要卧床,吸氧,“我们现在基本上跟急诊是一样的,插管、上呼吸机、抢救,都非常娴熟。”


上午,趁着间隙,张丹给几个科室的主任打电话,准备将一些患者收入住院病房。一个穿黑衣服的年轻女孩走进办公室,带着哭腔问,“为什么要把我父亲转去外科病房,是不是放弃他了?” 张丹向女孩解释,她的父亲患有外科基础病,而且肺部感染的情况较轻,住院后系统治疗会更完善。


2022年12月31日,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发热门诊,门诊主任张丹正在电话联系院内其他科室,为发热患者协调住院。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为了解决发热门诊和急诊重症新冠患者的住院需求,北大首钢医院陆续增设了重症监护病房床位,开设了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专科ICU,以及逐步启动血管医学科新冠综合病房,之后又将所有的内科和外科病房全部收治新冠患者。


“你今天晚上给我排班吧,我不发烧了”


下午两点,一上午没有吃喝的王甜甜终于忍不住“想要去洗手间”的冲动,暂停了看诊,走出门诊室。很快,她被大厅里的患者家属包围起来了,“大夫,您看一下我们家老人的情况”“大夫,麻烦给我们换一下药吧”。


许静推着放满液袋、输液器材的小推车,上前为王甜甜解了围。今年37岁的许静是发热门诊的护士长,扎液又快又好:消毒、拍打、取针、扎入,一气呵成。老人血管隐藏在黝黑、褶皱的皮肤下,血管很细,许静总能找到位置,准确扎入。她刚扎完针,身后响起连绵起伏的“护士”“护士”。


“等会儿,一个一个地来”,许静给一位老人扎完针,又转身为她旁边的老人换了液,“我没棉签了”,从另一个护士的推车中拿了棉签后,又去旁边拔了针。


“现在每天输液的人数超过100人,基本上是之前的十倍。”许静告诉记者。护士感染的情况也存在,最困难的时候,只有三名护士值守,负责一百多人的输液、吸痰等工作,同时还要兼顾留观室内的危重患者。


2022年12月31日,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发热门诊,值班中的许静护士。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护士们都感染的时候,许静只能自己上。她从11月29日起打包行李住进了办公室,每天不到7点就出现在了发热门诊。许静自己也发烧到了38.6摄氏度,“当时没感觉”,一个月来,她一天都没休息,最忙的时候,连续工作了32个小时,一个月下来,瘦了十几斤,“我每天都会强迫自己正常吃饭、喝牛奶、吃水果。因为我知道自己现在高强度劳累工作,饮食再跟不上的话,很容易撑不住,我不能倒下。”


有护士发烧到40摄氏度,休息了一天,第二天晚上退烧了,主动联系许静说,“护士长,我知道没有人上夜班,你今天晚上给我排班吧,我不发烧了。”许静回复:“我想哭,太让我感动了”。


许静告诉记者,那位发烧到40摄氏度的护士,昨天晚上因为腰疼,咚一下,支撑不住了,直接跪在了地上。站起身后,又忍着腿上的疼,贴上膏药,继续扎针,值完了夜班。


发热门诊护士的平均年龄24岁,最小的是1999年出生的。其间,也有护士承受不了,曾动过离职的念头,许静劝她说,“这会儿大家正在打硬仗,每个人都在不断往前努力,你能不能再坚持下,和大家在一起?但如果你真的要离开,我也会理解你的决定的。”第二天,这名护士又正常上班了,还在患者家属不断催促她时,和患者家属开起了玩笑,“我本来就想去卫生间,你们这么催,我更忍不住了。”她说完,患者家属也不催了,让她赶紧去卫生间。


2022年12月26日,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发热门诊,一名长时间工作的护士蹲在墙边喘口气。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支援


除了感染新冠发烧休息了2天,张丹已经上了一个多月的班了,眼神中有挡不住的疲惫,“每天不到八点就到,一直到晚上十一二点才回去。”她和许静一样,平时就住在医生办公室。


12月31日上午九点刚过,风湿免疫科医生宁武在自己所在科室查完房,来到了发热门诊留观病房,“发热门诊患者多,需要医生。”


2022年年初,宁武就来支援过。12月初,大量发热患者涌入发热门诊和急诊。在医院的统筹安排下,宁武所在科室的7名大夫,轮流到急诊和发热门诊支援。


两点半,王甜甜匆匆扒拉了几口饭菜,又坐到了发热门诊的诊室。截至下午4点,这天的就诊人数已经达到了182人。4点,从耳鼻喉科前来支援的医生来接王甜甜的门诊班。


2022年12月26日,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发热门诊,为更好地自我保护以缓解门诊人手紧缺的情况,换班的医务人员穿着防护服,准备进入门诊。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王甜甜来不及停歇,又急忙赶到留观病房,接替宁武的工作。宁武从上午九点多一直到现在还没来得及吃饭,明天他还要在自己的科室值班。


和王甜甜一起来的还有两位泌尿外科的医生,明天他们将开始支援发热门诊,王甜甜要给他们做培训。为了让这些支援的医生尽快熟悉工作,张丹专门写了指导说明,并针对不同的症状,标注出建议开出的检查项目。培训结束后,两位医生自发前往发热门诊,继续熟悉工作流程,了解接诊注意事项,为明天的工作做好准备。


无论如何,这天中午,宁武的主动支援,让已经值班一个多月的张丹有了半天的休息时间,可以回趟家,她的另一个身份是两个孩子的妈妈。


2022年12月31日,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发热门诊,医生张丹(中)与同事,医生宁武(左)、护士宋超(右)。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2023,会好的


晚上九点,其他科室前来支援的医生和王甜甜交班,将负责后夜班留观病房的工作。


“10床有糖尿病,我刚刚给他用了胰岛素,等下要再去查他的血糖,调整用药。”


“15床是心梗患者,目前有所缓解,但是也要时刻关注她的心率。”


……


交待着相关事宜,王甜甜止不住地打哈欠,摘掉口罩后,脸上浮现出被口罩勒出的红色印记,双手因为一整天戴着白色橡胶手套有些肿胀。她能明显感觉到,自己最近容易累,以前加班到十点,不会觉得疲惫,现在连路都不想走;在门诊时,不停地讲话,喉咙一直不舒服。


2022年12月31日,北京大学首钢医院急诊前,一辆救护车抵达,车组人员接患者下车。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有天晚上,王甜甜做梦时梦到的都是自己在进行抢救,不停地摇身边的室友,口里念叨着“你快醒醒,告诉我你叫什么名字,你不要睡。”


当问及这些医护人员,他们需要哪些支持时,受访的医护人员没有人提到工薪待遇问题,他们说的是需要药物、需要监护设备、需要将病房扩建、需要更多医护人员,让患者得到更好的照顾。


许静能明显感觉到,12月31日这天来输液的患者比之前少了一些,平时晚上十点才能安静下来的门诊大厅,今天在下午六点就安静了下来。这段时间,许静也收获了很多感动,患者和家属的感谢;朋友的“投喂”;冬至日,外勤工作人员送上亲手包的水饺。问及新年愿望,许静希望可以关掉手机,找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放松地待上一周。王甜甜的新年愿望是美美地睡上两天,她说这话的时候,眼睛亮了一下,嘴角上扬。


2022年12月31日,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发热门诊,女子在门诊前沐浴阳光。新京报记者 郑新洽 摄


晚上十点,王甜甜终于结束了一整天的工作,她走出发热门诊时,门诊室外的长队终于消散了,只剩下稀稀拉拉的两三个人,大厅里输液的患者也少了许多,终于可以看到之前被人群遮挡住的蓝色座椅。留观病房也安静了,能听到患者的呼吸声,还有心电监护仪发出的滴滴声。医生办公室内,显示屏上显示着每张病床患者的心率、血氧等,值夜班的医生接下了守护他们的接力棒。


12月31日这天早上,王甜甜拍了一张早晨七点多钟发热门诊外,太阳初升的照片,配上文字,“新年新气象,一切都会好的”。


新京报记者 陈亚杰


编辑 胡杰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