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剧照。

1月15日晚,备受瞩目的电视剧版《三体》开播了。

相较于此前期待有多高、失望就有多大的动画版《三体》,这一回电视剧版虽有争议,但总体评价尚可。

对于一些非原著粉观众来说,剧版的开篇多少显得云里雾里,制作经费看上去比较有限。但很大一部分原著粉对剧版的改编相对满意,多少减轻了他们内心的一个担忧,也就是外界常说的“中国人拍不好自己的《三体》”。

能否拍好《三体》,确实是中国科幻影视所承载的一个巨大压力,也是中国科幻影视证明自己,所需要迈过的关键一道坎儿。

拍好《三体》主要取决于两方面

2006年,《三体》在《科幻世界》连载,单行版出版后很快就在科幻圈引起轰动。《三体》以一己之力将中国科幻文学拉到了世界一流水准,并于2015年获得雨果奖。

可以说,《三体》代表了中国科幻文学的“门面”,也是中国科幻影视改编中一块最硬的骨头。

科幻文学好歹有了《三体》,中国的科幻影视却缺少同样量级的作品,科幻影视存在明显的滞后。症结何在?

中国人能否拍好自己的《三体》,主要取决于两个主要环节。

一个是特效制作,这与影视产业的工业化水平息息相关。

科幻是以人类科学理论为依据和基础,面向未来,向人们描述一种可能的世界图景,它是高度科学性的,也充满神奇的想象力。对于科幻世界的还原,需要极高的特效水平。《三体》中的古筝计划、技术爆炸、水滴团灭、二向箔、降维打击、末日战役等,没有高水平、巨额投入的特效制作,很难会有让人满意的效果。

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得益于中国影视工业的发展,国内的特效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此前的一些带有科幻元素的作品,比如《流浪地球》《刺杀小说家》等,特效都算让人满意。《三体》影视剧版,只要制作方有足够的投入、能够耐得住性子好好磨特效,问题不会很大。

真正考验中国科幻影视的是另一个环节。它是观念层面的问题,即科幻意识——制作方与观众是否有科幻意识。

出于历史、传统、教育等多方面的综合原因,国人更偏向于“写实”的创作,哪怕我们有很多的神话传说、玄幻作品,它们也主要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二次想象,而非像科幻那样基于科学推理的未来想象。

▲《三体》剧照。

保持科幻意识很重要

从持续多年的“《三体》热”,到2019年《流浪地球》开启中国影视的科幻元年,这几年来,国内的科幻意识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科幻影视的受众基础越来越大,从《三体》动画版、电视剧版的热度,以及《流浪地球2》在今年春节档的预售热度中,都可见一斑。

那为何还有“中国人拍不好《三体》”的担忧呢?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说,巨制的《三体》,是检验科幻意识高或低的试金石。

譬如《流浪地球》虽然也改编自刘慈欣的小说,但它是短篇小说,电影的篇幅也很有限,它容纳的科幻理念是比较“通俗易懂”的。相对而言,《三体》容纳的科幻理念要复杂、深奥、晦涩得多,还有尤为关键的,它非常考验耐心,是否有耐心进入一个全新的科幻世界,也是科幻意识的一部分。

读过《三体》的人都知道,《三体》是相当慢热的作品,尤其是第一部,几乎都是文戏,没有受众所以为的各种神乎其神的打斗。但第一部又是《三体》系列中最为关键的,它要铺垫三体文明对于人类文明在科技上的碾压,三体用智子窒息了人类科技的进步,从而给人类的科学家们带来恐慌、绝望、毁灭性的心理打击。

这个看似冗长的、繁杂的、神秘的世界观设定,是整部作品科幻意识的首要体现。当制作方和观众都能够耐着性子接受、投入、享受这个设定,才证明我们的科幻意识有了根本上的提升。

可惜的是,此前动画版《三体》给观众泼了凉水。其几乎是将第一部跳过去了,直接进入第二部“黑暗森林法则”的阐释。这就如同是拍科幻影视,但省却了科幻意识部分,直接开始商业元素更足的打斗。这种做法,恰恰说明了制作方缺乏耐性,自身科幻意识不足,对观众也缺乏信心。

目前,仍无法定论电视剧版《三体》是一部成功的作品,但它做得不错的一点在于,其对原著的还原度很高,耐着性子跟着原著的节奏一点点把这个宏大的科幻世界徐徐展开。虽然对于未看过原著的观众来说,难免有些晦涩难懂,也很考验耐心,但这恰恰是提升科幻意识的必经之路。

中国科幻影视需要更多的耐心,不论是特效制作水平的提升,还是科幻理念的呈现。无论如何,我们期待国内能够早日拥有成功的《三体》影视作品,毕竟得益于《三体》巨大的国民影响力,这会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普及科幻理念的良机。

撰稿 / 从易(媒体人)
编辑 / 刘昀昀
校对 / 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