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8点见,多一点洞见。每天早晚8点与你准时相约,眺望更大的世界。


今晚,口碑炸裂的扫黑除恶剧《狂飙》收官!虽然各位小伙伴已经从微博、APP推送等各种渠道“被剧透”,但依然挡不住追剧热情,引发了一波又一波的热议。



《狂飙》导演、编剧徐纪周接受专访表示,作为一部讲述扫黑除恶和刀刃向内的政法题材剧,我们展示社会灰色负面的东西可能比其他戏比重会大一些,因为要让大家明白黑恶势力从哪里来,为什么要终结它。


中央政法委给了我们很多卷宗,也带我们做了很多采访。这部戏剧本打磨比较长,2021年9月26日开机,2022年1月18日杀青,其实剧本一直写到2022年1月5日,边拍边写,边写边改,就是要讲清楚为什么仅靠一轮扫黑除恶,是扫不干净黑恶势力的,为什么扫黑除恶要常态化。


《狂飙》能有这么大社会反响,还是因为大家相信这些事情、这些人物是能在他身边发生的。从类型来说,拍摄扫黑除恶题材跟其他的譬如缉毒题材不一样,因为黑恶跟民生贴得最近,对民生的伤害也最大。如果百姓投诉无门,直接影响的就是公权力部门的形象。


在剧中最喜欢安欣和高启强所有的吃饭戏,我认为最精彩。现实中,黑老大拿枪指脑袋、把人摁在地上的极端情况很少见。中国人情社会正常的生活状态就是有事情了坐下来谈,在饭桌上解决问题。吃饭目的不一样,吃法不一样,表一层浅一层的意思也不一样。这部戏,安欣和高启强的警匪对抗都是一场场饭吃出来的,但每顿饭吃得都惊心动魄。


安欣现实中没有原原本本的原型,但这样的理想主义者还是很多。我们接触到广东一政法干部,34岁满头白发,跟安欣一样“轴”。扫黑跟缉毒一样,很残酷,对方会利用你所有软肋制约你。所以我们设计安欣是孤儿、未婚,没有家庭,我们屏蔽掉他所有的软肋。如果不这样,以高启强团伙的势力一定会把你这些软肋全打掉,攻破你所有的防线。



我们了解到一个真实案例,这位政法干警从不收礼,很本分工作,但妈妈得疾病要进ICU做手术,医院告诉你没床位了,排队吧!这帮人知道了,打个电话,院长直接过来说赶紧进ICU病房,下周马上安排手术。不做手术妈妈就没了,正常人怎么抉择?作为一个法律捍卫者怎么抉择?一旦建立关系,交往越来越深,关键时刻,他们说这事你拉我一把,作为政法干警,你帮不帮?这是很残酷的社会现实,拷问着我们每一个人。


《狂飙》这部剧达到的效果远超预期。难得有这样的机会去拍这样的题材,我希望除了给大家留下一个精彩故事外,还要经得住时间的检验。阅读全文>>>




除了收视、口碑双丰收的《狂飙》,另一部“神剧”《三体》也是备受剧迷关注,频频冲上热搜榜。在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该剧导演杨磊分享了这四年他与《三体》的故事,言语中仍难掩激动。



2006年,刘慈欣创作的科幻小说《三体》在《科幻世界》杂志上开始连载,很快,科幻界为之震撼,称赞其为中国科幻文学的“天花板”。当年,27岁的杨磊第一次看到了《三体》。他调侃自己就像是一名“信徒”,“我从来没有想过,我的人生会和《三体》有任何结合。”


强烈的热爱、敬畏与责任感,让杨磊每一刻都处于兴奋的创作状态中,与剧组共同严苛把控每一个拍摄细节。他力挺剧本对原著脉络的还原,绝不接受无价值的“魔改”;主创团队坚持三体游戏要用动画特效展现脱水、人列计算机等名场面,让观众与三体世界观产生微妙的距离感;剧组不惜跑遍半个中国,从零上40摄氏度到零下40摄氏度,大转场12次,在北京天文馆、粒子对撞中心、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等诸多珍贵实景拍摄,力求以现实主义手法更精准地传递出刘慈欣笔下依托于真实世界的科幻表达。


杨磊表示,到目前为止,是我拍过最艰难的作品。因为《三体》太复杂了,它涉及的事件、世界观非常多。我们仅筹备就耗费了整整一年。我拍了20多年戏,从没有任何一个剧组会花一年的时间进行筹备,毕竟筹备也有成本。


我们跟着科学家上课,学习科学、天文、纳米、对撞物理、天体物理等,起码小说中出现的常识,我们都要学习一遍,以分辨哪些是科学的,哪些是科幻的。然后是不断地捋剧本,讨论每一场戏要如何表达、场景是什么;甚至连光效,灯光师都提前几个月进组画灯位图……如果有想不清楚的地方,我们都不敢轻易开机。


作为一部电视剧,我们一定要考虑普通观众。如果有很多高深的科学理论,观众无法理解,难免曲高和寡。所以我们的第一理念是遵循原著,但像我们在“台球”那里增加了台球穿墙特效,汪淼想象酒瓶飞上天、物品沉入地下,动画解释“射手与农场主”;包括我们用各种色光去表现汪淼面对“视网膜倒计时”的混乱感等,其实都不是刻意科幻,而是希望能够通过这些画面的沉浸感,包括之前提到的真实的生活气息,让观众逐渐走向科幻的感受。


我记得我们公司的年轻人看这部剧的时候,当事件一步步逼近,他们很多人同样开始感到绝望。整个过程中你会感觉到《三体》的震撼,它合理预估了整个社会人类的心理,这也是我们想要拍出来的。阅读全文>>>




现实中,与安欣一样的优秀干警数不胜数,但他们不一定在扫黑一线,也不一定潜伏数年打击贩毒团伙,但是这许许多多的基层干警却身体力行守护一方平安。



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是江苏境内的一座连接苏州和南通的桥梁工程,是世界上最大跨径的公铁两用斜拉桥,也是世界上首座超过千米跨度的公铁两用桥梁,代表着中国乃至世界同类型桥梁建设的最高水平。上海铁路公安处张家港站派出所两位95后民警,成了这座大桥的“守桥人”,像铆钉一样固守着大桥的安全。


春运期间,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上列车往来繁忙。每天,经过这里的高铁列车有近150列,运行速度快,发车效率高,任何危害高铁安全的事件,都可能造成高铁路网的晚点甚至停运。“检查工作一点马虎不得。”巡防工作开始前,出生于1995年的钱佳晨和1997年的钱一锋对记者说。从张家港站派出所出发, 需要驾车30分钟才能抵达大桥的巡防点,两年来,这条路他们不知道往返了多少趟。


冬天江风凛冽,为防止狂风将异物从公路面刮入线路,除了桥墩周围重点部位的巡视外,他们还需要抵达桥面进行安全检查。想要登上桥面,必须乘坐电梯抵达近30层楼的高度。在桥面,每当列车、货车经过时会有明显的震动、强烈的气流,刺耳的鸣笛和桥面的抖动,让人心惊胆战。


“我们这里风景很好,旅客乘车经过经常拍照留念,有时候在网上刷视频也会刷到。”作为长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沪苏通公铁两用大桥成为众多游客拍照的“打卡地”,这其中不乏“无人机”爱好者。但在铁路沿线航拍,会对列车运行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为此,钱佳晨和钱一锋不断加强沿线巡控,耐心向郊游的市民开展安全知识常识和法律知识宣传,并且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在大桥周边设立了无人机禁飞标识标牌和自动语音提示,为大桥保驾护航。


“我外婆是南通人,在江对岸,这座大桥缩短了我和家的距离,守护大桥也是守护亲人的安全出行嘛。”当提及自己守护的这座桥时,钱一锋这样觉得。阅读全文>>>




现在的幸福生活离不开扎根一线的广大干警的守护,现在的和平年代也是老一辈英烈奋勇战斗用生命换来的。



朱村人过年有个规矩:新年第一碗饺子不敬天、不敬地,敬保卫朱村的钢八连24名英烈。


1944年1月24日,除夕,八路军老四团钢八连在山东临沭县曹庄镇的朱村与日伪军血战,24名年轻的战士牺牲,用生命换来了村庄的平安。第二日,大年初一,村民们用第一碗饺子祭奠这些烈士。


2023年1月22日,大年初一。一大早,朱村就热闹起来,人们忙着准备头碗饺子敬英烈的仪式。饺子包完,在“老支前(支援战争前线的民工)”王克昌家里煮好,人们端上几碗,站在前面,后面的人拿一枝白色菊花,排着队浩浩荡荡来到百米之外的朱村抗日烈士陵园。


73岁的王经臣是这场仪式的主持。早上九点,他站在陵园里纪念碑的一侧,宣布仪式开始。随后,村里的老党员代表走上前,端上第一碗饺子,村支书王济钦紧随其后,接着是几名端饺子的男孩女孩。


作为这场集体祭拜仪式的策划者和推动者之一,王经臣对活动的流程早已烂熟于心。他同样熟悉的,还有79年前那段历史。


起先,这是一项各家自发进行的事。王经臣记得,他小的时候见过长辈端着水饺、带着纸钱去老陵上祭拜,大人口中念念有词,“来看你们了,那时候你们过年的饺子都没吃上,就为了救我们牺牲了……”当时他不懂这话背后的意思,长大了,才明白其中的怀念和感恩。


抗日烈士陵园建成后,村里便集体组织这项活动。最开始,活动还是像以前祭天敬祖时一样,村民们扛出自家的桌子,摆上饺子、水果,给英烈们倒上酒,摆上烟,祭奠一场。后来,村里也学习模仿电视上的公祭仪式,没了烟酒,增加了敬献鲜花、瞻仰纪念碑的仪式,不断改进流程。


“钢八连战士以24名年轻生命的代价,救了朱村,朱村人民始终没有忘记钢八连,我们一直怀着崇敬的心情,以第一碗饺子告慰各位英烈,弘扬先烈的崇高精神,寄托哀思。”王经臣拿着话筒讲道。


村里的男女老少们一齐鞠躬,走上前,献上菊花。纪念碑前的供桌上,早已摆好桃酥、蜜饯、苹果、橘子……500公里外,钢八连的现役战士们观看了这场仪式的直播,肃穆,俨然。阅读全文>>>




北京时间1月25日凌晨,香港籍货轮“金田”轮在日本长崎附近海域沉没。当时,国航远洋集团“国远8”号商船正从加拿大驶往中国,途经事发附近海域。接到报警信号后,“国远8”号迅速前往现场海域展开救援,最终成功营救落水船员5名。



截至1月26日中午,“金田”轮22名船员中,9人失踪,已搜救到的13名船员里,8人确认死亡,5人幸存。五名幸存者,都是被“国远8”号所救,他们中四名为中国籍船员,一名为缅甸籍船员。


作为“国远8”号的船长,今年50岁的许纪文在海上已经航行了28年。“国远8”号长255米,宽32米。是一个大家伙。要用它去救那么小小的一个人,是很难的。救生艇肯定是更好的选择,当时我曾经尝试过,但那个状况下做不到。8级大风下,浪高有四五米,救生艇释放不下去。没办法,只能操作大船。


我们用各种方式找人,甲板灯全部打开,让落水的人也能看到我们船的位置,这样除了尽可能地照亮海面,也为了让他们有余力的话也能往我们这里靠拢。两部雷达打开,两部探照灯同时向海面扫描,船头船尾主甲板两侧,除了5名驾驶操作人员,所有的船员们就位,用眼睛看用耳朵听,去找散落在海面上的人。


大海里,一个人掉进去,是很难找到的。哪怕风平浪静,你看见他,只要转个头,再回头你就找不到了,更别说是在这样大风大浪的晚上。所以救生衣这个小小的灯光,对于搜救是非常重要的,没有这个灯光你都不知道去哪里找人。


营救一个落水者的时候,因为救生圈每次都差他一点点,我当时就炸了,开始骂人,“你干什么吃的?你混账你!”感谢我的船员们,他们都理解我。


当从水中救起第一个人时,一名船员哭了,我不会哭,可心里总是有那么一点东西。我也很感谢我的兄弟们,由于他们不眠不休地奋战了近二十个小时,五条生命又回到了人间,五个家庭得到了保全。阅读全文>>>




近日,在云南昆明海埂大坝边,一起孩子抓海鸥塞进罐子的事件,引发不少人的关注。此事之所以引发热议,一方面是因为近来各地游客增多,伤害动物事件频频发生;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孩子身边成年人责任的缺失。



从前几日的袭击孔雀,到近日的抓海鸥事件,可以看到这些孩子身边的成年人要么选择隐身,要么承担了一个误导的角色。在面对孩子的错误行为时,成年人采取了视而不见的态度,甚至是帮助孩子“作恶”。


目前我们还不能确定孩子身边的大人就是他的父母,如果是,那孩子做出此种行为,就是家长的失职。常有人说,每个“熊孩子”的背后都站着一个“熊家长”。这样的说法很多时候并不是夸张,部分家长的一再纵容,对于尚未形成独立三观的儿童来说,就是恶意引导。尤其是在公共场合,作为家长需要正视儿童调皮的天性,对不合适的行为做出约束。


在一次次引发争议的“熊孩子”事件中,家长角色的缺失乃至错位,都应该引起警惕与重视。面对孩子的错误行为,家长不能一再无视。明事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以身作则的作用,是每个成年人的必修课。阅读全文>>>


编辑 刘喆 设计 许晓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