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7日,2022年度全国政协委员优秀履职奖表彰仪式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20位全国政协委员获此殊荣。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民进湖南省委会主委、湖南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潘碧灵正是其中的一员。

 

任全国政协委员的15年里,潘碧灵被称为“环保代言人”,曾经的“绿色提案大户”。“我在生态环境领域工作了十多年,在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履职期间,特别是十一届、十二届,每年我提交的提案建议超过10件,总提案建议超百件,很多提案都涉及生态环境领域。”这位“老环保人”说。十三届全国政协更加强调提案质量,他也提交了不少与生态环保相关的高质量提案和社情民意信息,其中不少得到中央领导的批示和有关部门的采纳。

 

潘碧灵也是绿色发展的参与者、亲历者和见证人。2019年,他在人民大会堂走上全国“两会”首场“委员通道”,就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接受媒体采访。他坦言,过去,长江母亲河病了,出现了化工围江、污水下河、湿地萎缩等问题。湖南省把湘江的保护和治理作为省一号重点工程,连续九年实施了湘江保护三个“三年行动计划”,关停了一千多家重金属企业。如今,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特别是水质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干流水质已连续三年达到了Ⅱ类。

 

2019年3月3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全国政协委员潘碧灵在首场“委员通道”接受媒体采访。  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近些年来,他把调查研究作为履职最重要的基本功,落实“不调研、不提案”的要求,先后参加全国政协赴云南、四川、海南、江西、安徽开展的脱贫攻坚、污染防治、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等专题调研。去年,他参加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组织的新时代生物多样性保护、洞庭湖生态疏浚、安徽定点帮扶等调研活动,撰写了1万多字的调研日志。

 

潘碧灵说,当好一名政协委员是他应尽的职责,政协也成了他回报国家和社会、向其他委员学习交流、推动业务工作开展、宣传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平台和渠道。“在政协这个平台上,我也一直在积极履职,努力交出一份优异的委员作业。”他说。

 

新京报:你任全国政协委员15年,有何经验和体会?

 

潘碧灵:作为一名全国政协委员,不仅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要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勇于担当、永不懈怠,不当“名誉委员”,当好“责任委员”。多年来,我积极主动履职,在每次全会和专题常委会上,除了提交提案建议外,我都会提交一些大会发言,在十三届政协期间就提交了40多篇。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往往都是身兼数职,业务、政协、党派等方面的工作十分繁重,因此勤奋努力也是必不可少的。这几年,每年两会我都随身携带着平板电脑,2018年,每天写一篇两会手记,2019年,写了2万多字的两会观察,2020年、2021年撰写了多篇观察感悟。2019年,我参加住湘全国政协委员“青海‘三江源’青海湖”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专题考察,克服高原反应,五天撰写了《青色的湖》《青海生态之窗》《三江源国家公园》等十篇考察日记。

 

新京报:你以勤勉著称,有哪些提案是调研“跑”出来的?

 

潘碧灵:政协委员在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前,如果能够深入基层、认真观察,往往就会发现一些短板和不足,从而成为社情民意信息的来源。2018年,我陪同民进中央领导在湘西开展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到乡村学校调研时,发现农村中小学的宿舍与厕所基本都是分开的,晚上学生既不方便也不安全,成为“厕所革命”中的一个盲点。为此,我撰写了《乡村学校厕所更需“革命”》的建议,引起中央领导高度重视,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制定方案,计划两年内完成全国学校厕所的全面改造提升。

 

政协履职的领域很广,而我们涉猎的知识领域有限,面对新任务就需要加强学习、深入一线、认真调研。“十三五”期间,党和国家的一项中心工作就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从1981年离开家乡,我就很少接触“三农”工作,为此,我积极参加全国政协相关专题调研活动。2018年,我参加了全国政协社法委赴云南的脱贫攻坚专题调研,同时每年也以“四不两直”的方式到基层摸实情,我们还配合民进中央在湖南确定了3个县、26个村作为脱贫攻坚民主监督观察的“窗口”,持续开展观察研究。

 

通过几年的学习和实践,我先后提交了《创新开放、因施利导,激发脱贫攻坚内生动力》《产业扶贫亟待提质增效》《应高度重视疫情对脱贫攻坚影响》等一批提案和社情民意信息。

 

新京报:你多年来关注环保领域,提出的建议(提案)有哪个得到了推动?

 

潘碧灵:紧密围绕业务工作履职,往往可以事半功倍。从业务工作出发,依托专业领域资源,可以获取更多信息资料,更有条件深入调查研究,从而确保建言的高质量;履好职又可以推动做好业务工作,当建议得到采纳和落实,会对整个生态环保事业产生正向推动力,从而实现“两不误”和“双赢”。

 

这些年,我的不少提案建议都得到了及时反馈和落实。如十一届全国政协期间,我提出环保不能只重视城市和工业,不重视农业和农村,推动了国家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政策和计划的出台;十二届全国政协期间,我提出土壤污染防治刻不容缓的建议,促进了国家“土十条”的出台。

 

多年来,我持续建议建立纵向、横向、专项生态补偿机制。可喜的是,2019年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提出,全面建立生态补偿制度。

 

新京报:今年上会你有哪些准备?是否还会提生态环境领域的建议?

 

潘碧灵:我建议,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长江流域水资源保障问题。长江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约9958亿立方米,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35%左右,居各大江河之首。但由于时空分布不均等原因,部分区域水资源短缺问题长期存在。

 

尤其是2022年7月以来,长江流域平均气温之高、高温日数之多、高温事件持续时间之长、降水量之少均为1961年以来的同期之最。湖南、江西等地重旱至特旱现象严重,降雨量同比下降5-8成,相关区域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严重短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根据相关研究,在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我国降雨带将北移北抬,长江流域多年拥有的水资源优势可能变得十分脆弱,需要高度重视、积极应对。

 

对此,我建议切实保护好红线范围内的各类“净土”,尤其是源头水系的天然林、公益林、湿地等重点生态功能区。高标准推进洞庭湖、鄱阳湖等重点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分期分批实施一批重点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

 

同时,因地制宜实施区域水网重大工程,加快推进南水北调中线引江补汉、洞庭湖生态复苏等重大项目。积极推进“美丽河湖”建设。

 

注重适度超前,建设气候适应型城镇。将适应气候变化理念落实到城镇规划、建设与管理中,进一步提高城镇相关基础设施的设计、建设和运营标准。积极推进生态城市、园林城市等建设,严格保护好城镇规划区现有自然山体、水体。科学确定城镇水资源承载能力,全面推进海绵城镇建设,加快建立节约用水、循环用水体系。

 

同时开展长江流域中长期气候变化情景预估和预研究,制定并严格落实长江流域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对干旱行动计划。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编辑 陈静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