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陈琳)今天(2月27日)下午,国新办举行今年首场中外记者见面会,5位来自基层一线的“最美铁路人”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银川工务段钢轨探伤车间探伤工黄涛主要从事的工作是钢轨探伤,俗称“钢轨医生”。在工作的20多年中,累计行走了近4万公里,为钢轨问诊把脉,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


图为黄涛在银川普速场用超声波路轨探伤仪进行钢轨母材探伤作业。张鹏 摄

 

“以前我们每天都是靠人力推着探伤仪徒步检测。可以说,线路通到哪儿,探伤工作的脚步就印到哪儿。”黄涛说。

 

2002年2月,黄涛从线路工调整到探伤工岗位。刚开始干钢轨探伤的时候,他认为这份工作就是一天到晚推着探伤仪走走路,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然而一周后,黄涛就改变了这种看法。时至今日,他还清楚地记得,当时在包兰线暖泉站进行探伤检查,师傅胡高云推着仪器作业时发现显示屏有疑似伤损波形,随后就停下来反复校准查看。经过判断,那是一处钢轨内部核伤。“真是太神奇了!”黄涛亲眼见证了整个过程,并对这个发出“嘀嘀嘀”声的探伤仪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玩意真厉害,只要从钢轨上推过去就能发现钢轨里面有没有伤损,而这些伤损几乎都是眼看不到、手摸不到的。”黄涛回忆道。

 

从那以后,黄涛立下了“干活不怕累、学习不言苦、技术不服输”的铮铮誓言,每天跟着师傅学、对着书本啃、现场反复练,遇到不懂的问题就主动请教。只要有时间,他就推着探伤仪在练功场里一遍遍实作、一遍遍练习,查看波形图,反复对比,不断总结伤损钢轨出波规律,准确判断伤损等级。短短两年时间,他记满了3本5万多字的学习笔记,成长为探伤领域的行家里手。2006年,黄涛参加全段探伤工技术比武,并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这份荣誉更加坚定了他钻研钢轨探伤技术的信心。

 

黄涛之所以能够练就“火眼金睛”,其秘诀主要是细心、细心、再细心。一次在包兰线作业时,探伤仪显示出一段可疑波形,作业人员误认为是螺孔不规则引起的回波,黄涛却坚持拆卸观察,结果发现第一螺栓孔至第二螺栓孔间有25毫米长的裂纹,及时防止了一起重大漏检事故。一次在定银线作业时,黄涛发现一处异常波形很微妙,于是果断停了下来,经过十几遍反反复复的检测,最终发现一处2平方毫米的钢轨内部病害。

 

在每一个作业环节黄涛都十分谨慎认真,他及时归纳总结作业要领并运用到实践中,总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伤损。正因为如此,黄涛创造了一系列“传奇”,例如发现过2平方毫米的缩孔和1.5平方毫米的气孔。全段探伤工纷纷为之折服,再小的伤损都逃不过他的“火眼金睛”,他成了兰州局集团公司响当当的“钢轨神探”。

 

黄涛说,现在由于技术的发展、设备的改进和作业模式转变,他们的劳动强度得到很大改善,现在普速线路主要采用双轨探伤仪进行检测,高速铁路主要采用大型探伤车进行检测,“像站区一些特殊地段,我们还是以人力徒步检测为主。像我们段管辖近2000公里,平均每个月我们要对所管辖的里程检测一遍,遇春运、节假日前夕我们要连续加班,增加探伤遍数。工作虽然辛苦,但为了保证列车运行畅通,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

 

编辑 唐峥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