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李迎新作为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履职的首年。

连任新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后,3月初,这位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带着精心准备的提案,再一次参加全国两会。
 
在过去五年履职生涯中,李迎新始终关心青年群体的就业和发展,持续聚焦民生新业态,不断关注互联网环境下未成年人保护问题,从提高行业标准、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监管漏洞等不同方面形成了多份提案。
 
今年两会,她依旧关注青少年群体,带来了“促进青年就业立法”与“加强监测预警,持续关心关注促进后疫情时代少年儿童心理健康”两份提案。

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北京市“人民满意的政法干警”、北京市三八红旗手、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三级高级法官、民革北京市委委员、民革北京市通州区总支部副主委、民革北京市委社会与法制专委会副主任李迎新。受访者供图
 
以下是新京报记者与李迎新的对话:
 
促进青年就业立法,增强青年就业的信心和底气
 
新京报:今年两会,你准备了什么提案?
 
李迎新:青年和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国家的未来,今年两会,我进行了充分调研,准备了两项相关的提案。
 
第一项提案关于促进青年就业立法。
 
近年来,随着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和社会竞争日趋激烈,青年在就业方面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挑战、新压力。因此,我建议立法机关尽快将促进青年就业立法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地方各级人大立法规划和立法计划,加快推进立法进程。
 
第二项提案关于促进后疫情时代少年儿童心理健康。
 
新冠疫情导致少年儿童经历了近3年特殊的成长期——外在压力生活事件增多,而来自家庭、学校和同伴支持相对减弱。少年儿童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期,他们的心理健康受疫情影响最为深远,我们必须增强风险意识,在医疗、教育、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共同努力。
 
新京报:在促进青年就业立法方面,通过调研,你有什么发现?
 
李迎新:调查显示,青年在就业方面主要存在三方面压力。
 
一是青年失业率远高于社会整体失业率。《中国青年人口与青年发展统计报告》数据显示,2015—2018年,城镇失业青年占城镇失业人员的一半以上。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4月,16-24岁青年人的失业率达18.2%,明显高于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6.1%的水平。2023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到1158万,青年就业压力始终保持在较高的数值。
 
二是存在针对青年的就业歧视现象,主要表现为经验歧视、性别歧视和学历歧视。
 
三是部分青年面临就业劳动权益受损问题。很多青年在大城市奋斗,加班工作、牺牲健康成为常态。与此同时,随着就业困难,越来越多青年选择灵活就业,这让他们容易面临劳动关系难以认定、社会保障缺失、维权难等问题。因此,解决青年的就业问题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新京报:促进青年就业立法具有怎样的必要性?
 
李迎新:青年就业不仅是为生存,更是为发展。职业道路和经验对塑造青年价值观至关重要,如果青年在入职初期遭遇严重挫折,有可能在就业信心和心理方面受到终生影响。
 
就业问题不仅是青年个体的问题,亦是社会的问题。近年来,青年就业难导致“啃老族”“傍老族”“漂泊族”“躺平族”等群体大量出现,如果延误解决问题的时机,则会造成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根据2022年下半年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面向全国353万青年开展的网络问卷调查显示,53.9%的受访者希望相关就业政策能上升为法律。国家制定促进青年就业的专门法律,将使得散见于各类法律法规文件中的就业帮扶政策通过法律的形式固化,能极大增强青年就业的信心和底气,更好引导青年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新京报:你认为青年就业立法除了在创新创业上给予青年支持,还应包括哪些方面?
 
李迎新:青年发展一直是我关心的问题,近几年,我针对青年问题做了很多调研,也走访了很多地方,围绕青年问题的解决形成多份报告和提案,包括新业态下青年就业、青年亚文化、青年住房等问题,今年的促进青年就业立法就属于围绕青年发展提出的系列提案。
 
2022年11月25日,广州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广州市青年创新创业促进条例》,北京、河北等多地也先后出台了支持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相关文件,为立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基础。
 
我认为除了创新创业,青年立法更应综合施策,类似军人、工人、老年人、妇女、残疾人、未成年人等群体单独立法一样,针对青年群体的教育、就业、创业等事项也应当进行专项立法,从根源上给予青年发展保障和动力。
 
多渠道为后疫情时代少年儿童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新京报:在加强监测预警,持续关心关注促进后疫情时代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方面,通过调研,你有什么发现?
 
李迎新:调查发现,进入后疫情时代,少年儿童心理健康面临新旧问题交织的挑战,疫情造成的一些心理问题短期内不会自然消失,复课又带来“开学综合征”,可能加剧原有问题。从权威机构的调查中可见,少年儿童在情绪、自我和行为方面存在“三大障碍”。
 
第一重障碍是焦虑、抑郁增多,且呈低龄化趋势。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22年对全国24758名中小学生调查发现,焦虑、抑郁检出率分别达31.3%、17.9%;其中四年级学生重度抑郁检出率为2.8%,较2020年上升0.9个百分点。
 
第二重障碍是自我效能感降低,控制感、希望感、生命意义感弱化。
 
调查发现,新冠疫情暴发后,评价自己“在各方面都做不好”的少年儿童较5年前增加了近10个百分点,对未来抱有强烈希望感的减少了11.8个百分点。
 
第三重障碍是日常生活结构频繁变动,睡眠运动学习习惯“大滑坡”,容易出现注意缺陷、攻击行为、网络成瘾等问题。目前,个别家长、教师对儿童心理问题认识不足,导致儿童心理问题被误判、误诊,引发未来罹患精神疾病、自伤自杀的风险增加,给个人和社会都将带来沉重负担。
 
新京报:根据前期调研,针对后疫情时代少年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你有哪些建议?
 
李迎新:针对后疫情时代少年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我有四方面建议,希望通过医疗、教育、家庭、社会等多种渠道,为少年儿童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一是构建完善的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我建议完善预防、治疗、康复,全面促进一体化儿童心理健康服务;疫情后应针对焦虑、抑郁症等制定筛查方案,建立定期筛查机制,尽早发现高风险儿童,有针对性地做好预防和及时干预;加大培养儿童心理咨询师、儿童精神科医师,提升心理健康服务供给;充分调动群团组织、社会资源,切实提升“12355”青少年服务台心理服务能力,构建儿童心理健康公益服务体系。
 
二是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我建议加大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的培训、督导,针对后疫情时代各年龄段学生心理疏导工作开展专项培训;建议春季开学后开展心理课、团体心理活动、专题心理讲座和个体辅导等活动,从而提升学生情绪调节能力,尽快适应学校环境;加强对特殊学生的关注,比如经历了疫情期间亲朋好友死亡的学生、有既往心理问题或精神疾病的学生,及时进行风险评估和预警;加快建设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建立完善学生动态心理健康档案。
 
三是强化家庭的心理抚养。我建议利用家校课堂等途径开展家长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尤其是在农村偏远地区,要大力提升家长对孩子异常情绪、行为的敏感性,提高对精神障碍的识别能力和就医意识;引导家长关注疫情后自身心理健康,陪伴、帮助孩子治愈修复疫情带来的心理创伤,促进创伤后成长,提高心理韧性。
 
四是营造重视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我建议大力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提升民众心理健康素养,重塑后疫情时代积极的社会心态;引导全社会正视抑郁症等精神障碍,关怀和理解精神障碍患者,降低精神障碍患者的“病耻感”,鼓励积极就诊求治。

全国政协委员李迎新在2023年全国两会。受访者供图
 
“除了光荣,还有沉甸甸的责任和压力”
 
新京报:此次连任全国政协委员,你有什么感受?

李迎新:连任全国政协委员,我深感使命光荣。
 
自2018年当选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以来,我曾在全国政协大会上以基层法官代表的身份发言,也曾站在人民大会堂中央大厅的“委员通道”上接受记者采访、回应社会关切。在过去五年履职生涯中,我见证了国家在党的领导下攻坚克难,开创了令世人瞩目的宏伟事业,也感受到了人民政协坚持履职为民、增进民生福祉的积极作为。
 
今年,我有幸继续担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除了光荣,还有沉甸甸的责任和压力。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作为人民法官,在新一届任期内,我将履行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基本职能,同时做好法院的审判和管理工作,确保将委员履职和法院工作“两到位、两促进、两不误”落到实处。
 
新京报:过去五年,你在履职期间做了哪些工作?
 
李迎新:过去五年,我所做的工作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传播法院“好声音”。
 
2018年,我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以《新时代司法体制改革的新期盼》为题作大会发言,分享了亲历司法体制改革的切身感受,代表广大法官,表达了对司法改革的新期盼。
 
2022年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上,我作为全国法院系统第一人亮相首场“委员通道”,讲述了巡回审判的形式和发展,向社会公众传递了法院的法治声音、正义声音,将法院人甘于奉献、勇挑重担、迎难而上的形象与足迹印刻其间。
 
二是注重调研,关注基层社会治理。
 
过去五年,我给自己履职定下要求和目标:想人民之所想,谋国家之所需。因为非常关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情况,我多次前往天津、山西、甘肃等地调研,作为主笔人撰写的调研报告《关于促进小区物业管理融入社区治理的调研报告》获得多位中央领导的批示;我还与调研组到河南、浙江,调研乡村振兴战略下青年发展与规划,深入农村了解和思考在疫情影响下青年人群的就业需求、求职环节和关键痛点,提出要扩大市场岗位供应,采取多样化手段帮助农民工就业,并做好疫情期间农民工群体权益保护等提议。
 
三是通过数份提案,聚焦民生领域新业态。
 
加快青年专项立法,完善短视频平台“青少年模式”,健全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加强快递员、外卖配送员权益保障……五年来,我在调研基础上撰写了数十件建议、提案和调研报告,许多建议转化为政策文件有关内容。
 
在日常工作中,我也注重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履职能力。
 
自全国政协委员读书活动开展以来,我积极响应、踊跃参与,工作之余坚持每日读经典,并通过参与“民主与法治”“乡村振兴”“人口发展”等专题读书活动分享见解,被评选为2021年全国政协委员读书积极分子。这项活动,可以让我在持之以恒的学习交流中提升履职本领、凝聚思想共识,有利于展示新时代政协委员的良好精神风貌。
 
新京报:在接下来的履职期,你有什么打算?
 
李迎新:一方面,我将贯彻落实好二十大精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立足法院工作实际和本界别群体利益,紧紧围绕法治中国、法治社会、法治政府建设,抓住群众急难愁盼以及事关国家长远发展的关键问题进行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调查研究,充分依托专委会、人民法院、本界别的平台力量,力求做到切中实质、竭诚尽智、有所作为。
 
另一方面,我还将基于调查研究中搜集的意见建议和司法实践中发现的矛盾问题,撰写高质量提案反映社情民意,发挥职业特长咨政建言,深入实地考察推动民主监督,既发挥界别优势又立足工作全局,尤其是在加快推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建设方面积极建言献策,为各项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贡献力量。
 
新京报记者 左琳 编辑 刘倩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