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农民在搬运韭菜。图/新华社

一直以来,韭菜都被称为农药残留的“超标大王”,不少消费者在喜欢吃韭菜美食的同时也对农药残留问题心有余悸。

然而,据北京广播电视台报道,根据最新发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2,4-滴丁酸钠盐等112种农药最大残留限量》规定,韭菜中农残限量标准从0.2mg/kg提升至5mg/kg。对此,很多人感到疑惑与不安。

虽然专家对此次标准上调做出解释,但依然有疑问尚未得到完全解答,不妨进一步释疑解惑。

其实,从专家介绍的情况来看,此次韭菜农残标准的调整是有充分科学依据的。

一方面,标准从来就不是铁板一块,科学调整农残标准不应成为“禁区”。根据专家介绍,随着病虫害抗药性的增加,使用量会慢慢增加,残留也会逐步增加。如果还是按原来的标准,就意味着得用许多其他农药来替代。而5mg/kg的农残标准下种植出来的韭菜,即便消费者大量食用,也依然是安全的,标准上调没有伤及食品安全的底线。

另一方面,农药残留标准关涉消费者和农民两端的利益。如果标准定得过低,容易危害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和安全;但假若标准定得过高,脱离现实情况,则会严重伤害农民的利益,造成农民减收甚至影响种菜积极性。

因此,适当调高韭菜农残标准,兼顾消费者和农民的利益,不失为合理之举、科学之策。

但与此同时,此次韭菜农残标准上调,还是让不少消费者惊出了一身冷汗。仔细审视原因,就在于有些消费者关心的问题没有讲清讲透。

例如,农残标准既然是依据科学而定并作出调整,那此前0.2mg/kg的标准是从何而来的?这一标准当时制定的依据是什么?什么因素发生了变化导致标准上调?

又例如,近年来,“有机”和“无公害”农产品成为公众热捧的概念,在这一背景下,韭菜虫害的问题能否通过生物手段等其他途径加以解决,而非单单依靠加大农药用量?

再例如,农药残留不仅仅对食品有污染,对土壤、水、空气都有污染和残留,加大农药用量是否会导致其他问题?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系每个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才有了“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的要求来保护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在“四最”当中,第一条就是“标准”问题,足见其重要性。

而对于上调农残标准这样的事情,消费者又大多是门外汉的情况下,相关部门如何及时向大众讲清楚农残标准调整的必要性,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否则,消费者将信将疑,就难免祛除心中的隐忧,最终舍弃那一口爱吃的韭菜合子,到头来农民的种菜积极性也未必能得到更好的保护。

撰稿 / 王健(媒体人)
编辑 / 刘昀昀
校对 /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