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司长王金华3月31日在民政部2023年第一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今年清明节祭扫工作的安排。他介绍,因疫情原因三年中许多群众没能回乡祭扫故人,今年清明节群众踏青祭扫、安葬悼念、追思亲人的需求将明显增长。


民政部要求,全面恢复常态化殡葬服务保障工作,严禁随意限制、暂停殡葬服务,扎实细致做好清明节群众祭扫服务保障工作。


严禁随意限制、暂停殡葬服务,做好清明节群众祭扫服务保障工作


王金华介绍,今年的清明节是疫情防控取得重大决定性胜利、实施“乙类乙管”后的第一个清明节。“时间短、流量大、空间小、密度高”的特点突出,清明节当天祭扫的人流量将更大。“因此,各地清明节祭扫服务保障工作将面临较大压力,相比往年任务更重、责任更大。我们的祭扫服务保障工作能否满足群众的祭扫需求,特别是集中释放的需求,既是对民政部门及其殡葬服务机构服务能力的考验,也是检验我们能否用实际行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标尺。”


据悉,民政部通过印发通知、召开视频会议,对全国清明节祭扫工作作出部署安排。要求各地充分认识做好今年清明节祭扫工作的特殊重要性;加强对清明节祭扫工作的形势研判和风险评估,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具体措施,千方百计提升祭扫服务保障水平。


民政部要求,全面恢复常态化殡葬服务保障工作,严禁随意限制、暂停殡葬服务,扎实细致做好清明节群众祭扫服务保障工作;树立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严格履职尽责,改进工作作风,毫不松懈地做好清明节各项风险隐患防范化解工作,确保清明节祭扫安全文明有序。


保留线下服务传统模式,设立绿色便捷通道,保障特殊群体祭扫需求


据悉,民政部专门成立了清明节祭扫工作办公室,由部领导和司领导带班值班,及时统筹调度各地祭扫服务保障情况。同时要求各地民政部门相应设立清明节祭扫工作办公室或建立专门工作机制,负责清明节祭扫工作的统筹协调、信息发布和监测预警等工作,严格落实值班值守和信息报送制度,遇到重大情况和问题,及时向当地党委、政府和上级民政部门报告。

同时,民政部要求各殡葬服务机构通过移动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服务渠道,及时发布祭扫相关信息,方便群众及时掌握祭扫动态;严格落实相关管理服务标准规范,做到服务项目、收费标准及惠民措施公开公示。还要从方便群众祭扫出发,通过增设服务窗口、延长服务时间、优化服务流程、创新服务手段、强化人文关怀等,想方设法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温馨的服务,不断提升公众满意度。


此外,要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特别是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问题,保留线下服务传统模式,设立绿色便捷通道,保障特殊群体祭扫需求。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采取预约、错峰、限流等方式,降低祭扫高峰期人流密度,防止各类安全事故发生。


据王金华介绍,在清明节前夕赴部分省份开展群众祭扫专题调研指导工作。3月20日至31日,民政部组织了7个调研组,由司局级领导带队,分别赴河北、山东等14个省(市),聚焦清明节群众祭扫服务保障工作等情况进行现场查看、摸底调研和督促检查。


“我带队去了陕西、青海,朱玉军副司长带队去了浙江、江苏,从调研情况看,各地党委政府及民政部门对今年的清明节祭扫工作都非常重视,许多地方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作出批示、提出要求,民政部门负责同志都带头到殡葬服务机构检查指导工作,查看服务保障能力情况。许多地方3月初就进入了清明祭扫阶段,目前看各地清明祭扫工作平稳有序。”王金华说。

殡葬服务机构要为群众文明低碳祭扫提供相应服务


王金华介绍,祭扫方式是群众缅怀先人、寄托哀思的载体。传统的祭扫方式,如烧纸、供香、敬酒、跪拜、燃放鞭炮、供奉食品等,一直延续至今。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祭扫方式也有差异。

近年来,随着殡葬改革深化和移风易俗推进,一些文明低碳祭扫方式逐步涌现,如鲜花祭扫、绿化植树、家庭追思、社区或集体公祭等方式,体现了文明现代祭扫新风尚。


随着互联网发展,特别是近三年新冠疫情期间,网络祭扫等方式相继出现,不同程度上满足了群众祭扫需求。据统计,去年网络祭扫人数第一次超过现场祭扫人数。祭扫方式是人们真实情感的表达,但必须合法合规、符合公序良俗,不能伤害民族感情,不能侵害个人合法权益,不能危害社会公共利益。


王金华表示,民政部门作为殡葬服务职能部门,应想方设法为群众祭扫提供服务和便利,满足群众合理祭扫需求。殡葬服务机构要为群众文明低碳祭扫提供相应服务。民政部门要加大公益性祭扫设施建设。


新京报记者 吴为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