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北京车展已经正式开幕,车企高管、流量大咖、新车纷纷登场,引来的互联网上流量如潮水般汹涌。在车展现场,贝壳财经记者采访了岚图汽车总经理卢放,他分享了对于流量、对于价格战等问题的看法。


卢放 图/企业官网


流量带来的效应并不是常态,持久性还有待考验


新京报贝壳财经:你是否参观了其他展台?如何看待本届车展的流量变化、话题变化,车企如何应对这样的新变革?


卢放:虽然我没有深入参观所有展馆,只是走马观花地浏览了一些展台,并与负责人进行了简短的交流,但仍然深刻感受到了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崛起所带来的营销方式的变化。过去,我们竞争的是产品、质量和对用户服务的优劣。但现在,随着流量的兴起,即便产品尚未完善,服务都还没有提供,只要有足够的流量,也可能带来销量。这无疑是当前时代的一个显著特点。


在新环境下,我们需要对汽车及其营销方式有全新的认识。车展上“一红一绿”两大流量王的受欢迎程度,让我们看到了流量在营销中的巨大作用。然而,这也引发了我对国有企业如何应对这种变化的思考。流量确实能带来销量,但产品的好坏和服务的质量不一定能得到保证。


我认为,流量带来的效应并不是常态,它的持久性还有待考验。而真正能够经受住时间考验的,还是品牌的力量。因此,对于初创品牌来说,如何平衡好流量和品牌之间的关系,如何在保持品牌特色的同时吸引流量,成为我们当前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价格竞争应该有一个底线,不能采取倾销式的竞争方式


新京报贝壳财经:价格战仍在持续,如何看待如今的“价格内卷”?


卢放:降价作为一种竞争手段,虽然短期内可能有效,但并非长久之计。任何事物都有其极限,不能为了降低成本而牺牲产品质量或侵害他人利益。


在岚图内部,我们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如果需要降低成本,我们应该通过技术手段和管理效率的提升来实现,而非牺牲产品质量或服务。我们期望这些改进措施能够真正提升效率和技术水平,并将节省下来的成本回馈给消费者。这是一个积极且正向的过程。


目前,市场上存在一些企业为了追求销量提升或资本市场的高估值,长期以低毛利甚至负毛利运营,这种做法实际上并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当企业没有足够的毛利支持时,往往会导致服务质量的下降,最终使得数万用户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和支持。同时,一些企业盲目扩张,建设了大量工厂,但最终未能有效运营,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社会价值的消耗。这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降低了整个新能源汽车年轻品牌的信心,对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我并不反对价格竞争,但我认为价格竞争应该有一个底线,不能采取倾销式的竞争方式。以摩托车行业为例,过去中国摩托车在东南亚市场具有绝对的领先地位,结果大家卷价格,质量下降、品牌没了、口碑没了,最终失去了市场。这个惨痛的教训告诉我们,不能为了追求短期的利益而牺牲长远的发展。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白昊天

编辑 张冰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