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刘臻)4月27日至5月1日,改编自杨沫同名半自传体小说的国家大剧院原创歌剧《青春之歌》将迎来首轮演出。4月17日,歌剧《青春之歌》邀请媒体走进国家大剧院台湖舞美艺术中心,观看该剧的舞台排练。该剧围绕知识分子林道静从“小我”走向“大我”,迈入革命洪流的人生转变,展现了一代知识分子在民族存亡之际的道路选择和爱国热忱。歌剧《青春之歌》以音乐为笔,描绘了原著中最真切动人的青春,也写下了那一代青年人饱含血与火的信仰之声。当所有艺术家真挚地演绎出林道静、余永泽、卢嘉川等经典形象时,《青春之歌》中关于青年要勇于担当时代重任的启示也回响在舞台之上。此外,该剧也将重磅启幕“国家大剧院歌剧节·2023”。

《青春之歌》台湖剧场联排。  牛小北 摄

作为国家大剧院制作推出的第一百部剧目,歌剧《青春之歌》力邀歌剧界顶尖力量为其艺术水准保驾护航。该剧由作曲家张千一、编剧赵大鸣操刀音乐创作和剧本改编,导演王晓鹰、舞美设计刘科栋、灯光设计邢辛、多媒体设计胡天骥等组成创作团队。在谈到总体音乐风格时,作曲家张千一表示,《青春之歌》内容所表现的年代正是西方文化(包括音乐)在中国(尤其知识阶层)全面启蒙的时代,要和那个时代的历史相“吻合”,单靠文本“描述”很难做到,需要具有标志性的听觉符号,因此音乐风格的确立显得尤为关键:“这部歌剧的总体音乐风格应归属于欧洲晚期浪漫主义,其和声语汇以半音化体系为主,许多片段也明显带有西方曲体特征(如:回旋曲、圆舞曲、赋格段、三部性曲式结构等)。当然,也融入了一些二十世纪音乐风格和三十年代‘群众歌咏’式手法,让已经属于‘近当代’的那段历史通过更加丰富的音响构成展现出来。”

歌剧《青春之歌》摒弃了用简单的“好人”与“坏人”的模式划分剧中角色。  牛小北 摄

为歌剧的需要,从小说到剧本的创作过程中,编剧赵大鸣对原著人物情节做了适度改编和重新结构。歌剧《青春之歌》摒弃了用简单的“好人”与“坏人”的模式划分剧中角色,避免对人物概念化、标签式的生硬塑造,同时也不再从狭隘的个人道德品质层面,对重大历史事件中的人物行为做表浅的解释,让戏剧的矛盾冲突和人物形象,有令人信服的真实性。导演王晓鹰表示,歌剧《青春之歌》虽然讲述的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青年的故事,但九十年后的年轻人依然能与它接通、共情,因为每个人都经历过“青春”,每个人的生命经历中都拥有青春的刻痕。无论哪个时代、哪个国度,年处青春的人都心怀憧憬,都向往浪漫。而这种“憧憬”和“浪漫”中,不可避免地反映着年轻人对社会的理解、对生活的认知和对生命的体验,所以每个人的青春在拥有“憧憬”“浪漫”的同时,还意味着“思考”“选择”和“成长”。

据悉,歌剧《青春之歌》首轮演出由国家大剧院音乐艺术总监吕嘉执棒,歌唱家宋元明、赵丽丽、韩蓬、梁羽丰、周正中、刘涛、蔡静雯、胡越、关致京与国家大剧院合唱团、管弦乐团共同呈现。

编辑 田偲妮
校对 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