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刘洋)“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良好的水生态环境需要社会各方的积极参与和支持,青年人要用自身专业所学投身大运河保护事业中去,不光要在实验室里深耕技术,更要进驻一线,把技术放到真实的应用场景中去淬炼。” 4月26日下午,一堂特殊的思政课在通州大运河的游船上展开,主讲人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乔俊飞说道。

当日,北工大将针对大一新生的“思政课”搬到了大运河的游船上,校内师生和校外专家共同探讨污水治理、“两山理论”等话题。

课间,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乔俊飞和学生们在河船甲板上交流。 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当日14时许,运河游船在漕运码头拉响汽笛,船头拨开河水缓缓向运河深处驶去。“大运河是我国规模最大、里程最长运河,在这里讲课彰显着我们千年的文化自信,也增强了‘四个自信’。”伴随着游船的马达声,船舱里,乔俊飞作《科技创新践行“两山理论”,污水治理重现碧水清波》主题思政课。

课程中,乔俊飞列举了大气污染、水污染、植被退化等生态环境恶化的案例来进一步阐释生态文明建设的急迫性和重要性,生动地讲述了自己和带领的环保自动化团队多年来在城市污水处理过程中攻克难关和在污水处理过程智能特征建模、自组织控制和多目标动态优化方面取得的系列成果。

身着古装的同学在运河上演奏。 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真的难以想象,眼前的‘生态河’十年前还是一条‘臭水河’,听了课,我才知道污水处理有这么多‘门道’和‘难关’,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我们要深入学好专业知识,共同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北工大信息学部通信工程专业学生赵硕表示,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们可以在检测各个自然环境的健康数据方面发挥专业优势,让数据以一种更迅速、更节能的方式进行传输和汇总,从而实现对生态的监控,为生态保护贡献力量。

什么是漕运?什么是漕运码头?课程结束后,游船甲板上,同学们在学生志愿者的介绍下感受城市副中心古今交融的城市文旅生态面貌。“远处那个醒目的红色建筑就是月岛观景台,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曾站在观景阁上察看大运河沿岸生态环境治理成果并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一名新生志愿者介绍道。

学生志愿者在船上讲解其提前准备的运河知识。 新京报记者王子诚 摄

在船上进行一个小时的授课后,同学们来到“三庙一塔”景区,了解运河遗存。在3位非遗传人的带领下,大家体验通草花簪花、香牌制作和点茶等中华传统技艺。

中关村科技园区通州园管委会主任林正航也同时参与了此次活动,他表示,北工大运河上的大思政课开启了“高校+地方”共建新模式,打造了校地合作的新标杆。中关村通州园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科技创新的重要功能节点,将进一步与北工大一同积极构建校地协同育人战略共同体,聚焦创新人才联合培养。

北工大通州校区党总支书记蔡立佳介绍,此次为创新课程思政授课形式,提升授课效果,通州校区挖掘运河文化元素,联动学科专业开设“运河上的思政课”,以运河游船为课堂,两岸实景为背景,邀请各领域专家为同学们讲授有特色的运河思政课,今天带来的是“大运河上的思政课”第一讲。“我们探索建立‘听、讲、游、践、展’五位一体教学模式,实现理论与实践融合,历史与现实融合,专业与思政融合,带领同学们亲眼见证不同学科专业对城市副中心建设的发展贡献。”其表示,学校后续还将结合属地文化资源,安排教授城市规划、社会治理、建筑设计等专题,构建学校与属地协同育人工作格局。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