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共享单车到物流快递车,从防爆巡检机器人到搭载了北斗基础大数据系统,伴随着北斗系统的建设和发展,北斗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已经深度融入各领域和行业,如智能交通、智慧物流、物联网等,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数字化转型。


记者从北京市经信局获悉,北京北斗时空信息产业在全国领先优势明显,产业总体规模已达1300亿元人民币。


京东物流智能快递车亮相第十三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展区。新京报记者 张璐 摄


物流配送车用上北斗,定位误差小


在正在举行的第十三届中国卫星导航年会上,一辆红色的京东物流智能快递车亮相展区。

 

“我们在超过30座城市投放了600余辆智能快递车,包括北京市顺义区和亦庄地区行驶的近80辆。”京东物流智能驾驶商务总监张晶指了指车头部位白色的北斗接收机说,2022年,这些智能快递车全部融合了高精度北斗,解决了定位过程中的漂移问题。他说,智能快递车此前使用GPS进行初始定位时,参考定位误差最大达到50米,导致定位初始化失败,影响了车辆的使用效率,而北斗提供的参考定位精度可达亚分米级,位置搜索的时间缩短了将近80%,信号准确度从95%提升到99.5%。

 

他说,建图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比较长的路段或者高架路段,也会发生定位漂移。使用了北斗后,解决了建图错误的问题,减少了校验环节。


配送美团订单的l4级自动驾驶车,也稳稳地行驶在顺义区的道路上。“我们支持北斗的高精度定位,采取融合定位的方案,利用北斗的信号绘制高精度地图,精度可以达到10厘米。”据美团展区的工作人员介绍,基于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车辆在90%的情况下可以实现车辆横向定位误差小于10厘米,俯仰角的精度误差小于1度。由于车辆在辅路或者机动车道最右侧行驶,提升了它的安全性。“在硬件方面,我们会利用高精度的授时对雷达、摄像头进行对齐跟校准,使整车性能得到提升,能够适应24小时全天候的运营需求。”


北斗防爆应急机器人助力巡检


北斗的加持,也让城市更加“智慧”。


北京燃气的燃气场站中,多台1.3米高、500公斤的北斗防爆应急机器人已经启用。它们可以抓怕、读表,40分钟即可完成一次巡检,工作人员无需手持设备进行记录,保障了人员的安全。


北京燃气集团生产运营部李彦爽说,机器人融合了北斗定位导航系统、激光雷达导航系统,可以进行环境气体检测,判断是否有气体泄漏,机器人有热成像设备,可以判断设备是否温度过高、运转是否正常。


机器人上安装了北斗定位天线,设置好路线后,可以实现自动巡检。“场站的设备之间有一两米的距离,机器人在中间巡检,距离设备不能小于30厘米,使用北斗可以实现精准定位。”她说。


测试城市天然气泄漏的巡检车,也集成了北斗定位模块,实现精准定位。中国检验认证集团北京有限公司检验管理部杨先生说,冬奥会期间,巡检车在首钢园、鸟巢附近的市政路面24小时不间断运行,对城市燃气进行安全巡检。“由于要分析风险点位,所以北斗定位精度越高,分析就越准确。”


北京市率先提出布局北斗产业2.0


北京是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策源地,北京市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规模保持高速增长,在全国具有领先优势。


记者从北京市经信局获悉,北京汇集了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领域大量技术人才,拥有该领域40余个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基地,10余家国内最权威的测试检测服务机构。上市企业23家,占全国半数以上。产业总体规模已从2012年的100亿元增加到如今的800亿元以上,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25%。


北京还集聚了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已形成国内领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链,创新产品覆盖技术应用的各个环节。记者注意到,在今年年会上,北斗星通公司开发的面向物联网、消费类领域的超低功耗双频定位芯片正式亮相,该芯片在保证精准定位的同时,双频跟踪功耗可低至10毫瓦,处于业界领先水平。


北京还逐步完善北斗应用服务体系,按照“应用尽用”的北斗推广原则,推动市属各单位及国有企业在涉及导航定位方面优先采用北斗产品。目前,北京在城市建设管理、交通、现代农业、生态保护修复、卫生健康、大众消费、应急管理等领域打造了一批北斗领域典型应用解决方案及示范项目,用户总规模量超过2000万。其中,行业北斗应用总规模超过37万台套,共享单车北斗应用累计超过300万辆,手机等智能终端北斗兼容应用超过2000万部。


构建基于北斗时空信息的城市数字底座


北斗正在从提供导航和位置服务,向提供时空信息服务升级。北京市率先提出布局北斗产业2.0,加快发展北斗时空信息产业,产业总体规模已超千亿。


未来,北京将丰富北斗时空信息技术应用场景,推动北斗时空信息应用与数字经济发展深度融合,支撑“五子”联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形成北斗时空信息产业发展新突破。构建基于北斗时空信息的城市数字底座,推进时空数据资源共享,形成“一套基准、两大基础设施、一个核心服务平台”精准时空数据全方位应用新格局。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