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伴随着一声清脆的啼声,“宝宝”出来了。“这是哪?我好冷呀!”“我好想我的妈妈呀!”“护士阿姨,你是不是忘记剪断我的脐带了?我已经出生了,我不需要它了。”

“延长断脐的时间,可以预防宝宝在新生儿阶段出现贫血。”

4月26日,这台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护理团队的6名医护人员演出的情景剧,再现了产房内孕妇分娩婴儿的场景,介绍了“EENC”(即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工作。这个集演讲、视频以及角色扮演等多形式于一体的节目,在第一届北京医疗机构“天使杯”青年护士健康教育主题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参赛的6名医护人员来自六个不同的科室,有在产房一干就是20年的助产士,有特需病房的护士长,也有来自产科的男实习生。“台词都是源于我们的正常工作”,他们演出的是产房的故事,也是他们每天都在经历的故事。

4月26日,北京妇产医院护理团队的6名医护人员演出的情景剧,再现了产房内孕妇分娩婴儿的场景,介绍了“EENC”工作。受访者供图

“每天都在迎接新生命”

5月8日上午,在情景剧中饰演“妈妈”的助产士任瑞雪刚走到产房门口,一位孕妇就拽着她的手,“您还记得我吗?10天前我去了您的助产士门诊,在这儿看见您,我特别放心。”

“孕妇在分娩前都会紧张,我之前和她有过交流,她对我有所了解,分娩的时候也更安心。”今年40岁的任瑞雪已经从业20年了,她本科学的是助产专业,从实习期就在产房,一直到现在。

她还记得自己第一次进产房,产妇使劲时,她就在一旁为其加油,“我们不能帮她做什么。”

即使任瑞雪通过影像或者书本已经看过很多次关于产妇分娩的知识,但当一个孩子在她面前降生时,她的眼泪唰地一下子流了下来,“我亲眼看到了,生命是怎么来的。”

那天回家后,她跟自己的妈妈说,“你太不容易了。”

北京妇产医院产一科的主管护师施维妙在照护产妇。受访者供图

一直到她生孩子,帮她分娩的同事问她,“你怎么血压上来了?”即使已经有十几年的分娩经验,到真正等到任瑞雪自己躺在产房里,“感觉还是不一样。”

孩子出生后,孩子在她旁边,睁着一只眼闭着一只眼,小小的,“当时还没有EENC项目,孩子穿好衣服后躺在我身边,身上挺凉的,但因为孩子有了温度,我能够感受到她在我身边。我当时想,我要给她喂奶。”

饰演“宝宝”的宋灏哲是一名还在读研的产科实习生,今年26岁,胖胖的,戴着黑框眼镜。他第一次进入产房还是在本科阶段,他形容那次经历对他的震撼程度,不亚于高考出成绩。“很难想象,一个那么瘦的母亲,怎么把一个七斤重的孩子生出来的。”

本科期间,宋灏哲就决定以后要进产科,他觉得自己比较敏感,有时候难以承受哀伤,“在产科,每天都在迎接新生命,我自己的生活每天也都充满阳光。”

截至目前,今年已经有超过5000名新生儿在北京妇产医院出生,“我们相信你们。”是宋灏哲实习期听到孕妇和家属说得最多的一句话。而宋灏哲他们也在思考,如何更有人文关怀,不让产妇疼痛,让产妇在更舒适的环境下分娩。

北京妇产医院围产医学部特需病房的护师李雪和新生儿、新生儿父母在一起。受访者供图

更人性化的产房

任瑞雪见证了产房的变化。她还记得自己刚做助产士时,产房里有一台卡带音响。产妇待产的时候,放舒缓一点的轻音乐,等到要使劲的时候,就放律动感特别强的音乐。

现在,产房中已经有了很多非药物性的镇痛措施,香薰、瑜伽球,自由体位的分娩椅。“从我们要求产妇用什么姿势分娩,到产妇想要用什么姿势(更能使上劲),更人性化了。”

在围产医学部特需病房护士长、副主任护师李悦看来,EENC其实也是更加人性化的技术。过去在产房中,孩子出生后就由医护人员抱到一旁擦拭、称体重,很多妈妈会不自觉地望向孩子,有的甚至直接坐起身来。而现在,助产士在评估孩子、妈妈都安全的情况下,让孩子趴在妈妈身上,有一个肌肤的接触。

“EENC其实包含产前的规范产检、分娩的整个过程,以及产后几天的照护,是一个持续的项目。”李悦介绍说,这个项目在2016年开始在北京妇产医院内试点,2019年在医院内广泛开展。

李悦在向产妇和家属介绍EENC。受访者供图

情景剧中,“宝宝”依偎在“妈妈”的怀里,和“妈妈”紧紧贴在一起,“爸爸”在一旁一个劲地往“宝宝”看。“妈妈,有了您第一次的拥抱,我已经觉得温暖多了。”这温情的瞬间在助产士眼中是医学知识——分娩后,新生儿和母体应进行长达90分钟的皮肤直接接触,有助于婴儿获得保护性微生物。妈妈也会产生母爱,产生泌乳素。

情景剧中,刚出生的“宝宝”就开口说话了,“我们让孩子把他刚出生的感受,接触使用EENC的好处说出来,更直观。”比如,因为要将刚刚从子宫出来的孩子的体表温度维持在36.5℃,产房的温度比一般手术室的温度都要高,在26~28℃,但即便如此,“宝宝”出生后还是会觉得冷,有了妈妈的“第一次拥抱,好多了”,李悦介绍说。

这个情景剧的名字叫作《温暖的礼物》,李悦觉得,妈妈给孩子的这些微生物保护菌,对孩子来说就是他的礼物;而孩子趴在妈妈身上,又是给妈妈的礼物。

北京妇产医院产一科的护师孙雪霜在向产妇介绍产后护理知识。受访者供图

“更好的方式”

李悦回忆,起初接到参加比赛的通知,他们本来想讲母乳喂养,但考虑到知道母乳喂养的人比较多了,“我们就想介绍普通老百姓不知道的一些知识,比如很多人都会担心,刚出生的孩子趴在妈妈身上,会不会太脏了?会不会滑下来?”

据李悦介绍,实际上,产房内会有一名护士去负责这方面的安全。

从比赛初期,他们就得到了北京妇产医院工会主席人选李光辉和张兰月主任的支持,参加比赛的6名医护人员来自六个不同的科室,除了上述的李悦、任瑞雪和宋灏哲,还包括围产医学部特需病房的护师李雪,以及产一科的主管护师施维妙、护师孙雪霜、医师李茁。医院工会帮忙协调,使得参赛项目从策划、排练到演出,都顺利开展。

前期排练时,他们都还在不断调整台词,“希望可以更好地表达。”

原本孩子接触母亲的皮肤后,“宝宝”说的是,“接触到妈妈身上的细菌以后,我也可以建立正常的肠道菌群了。”但考虑到很多非医护工作者会觉得细菌是脏东西,他们就改为了“微生物”,“因为微生物的范围比较广,没有太多的歧义,而且更容易让人接受。”

宋灏哲觉得,参加完比赛,他更加明白科普的重要性,“让大众更乐于接纳这件事。”

有不少人在比赛结束后联系李悦,和她交流产妇、新生儿的护理知识,有的医院也想要他们的演出视频,说要回去学习,李悦感觉自己“红了”,“但更重要的是更多的人了解到了EENC。”

4月26日,北京妇产医院护理团队在第一届北京医疗机构“天使杯”青年护士健康教育主题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受访者供图

现在,医院的人见到宋灏哲,对他的称呼从“小宋大夫”变成了“大宝宝”。在产房实习的几个月,宋灏哲觉得,自己除了学习到专业知识,还学习了如何和孕妇及其家属沟通,用更好的方式把专业的知识讲给孕妇,让她们可以理解。

宋灏哲喜欢打比方,子宫是“房子”,孩子就是子宫里的“居民”,打开门锁的过程是宫颈成熟的一部分。门打开后,就用力地宫缩,将孩子推出来,孩子顺利出生。

5月8日接受采访当天,是宋灏哲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的日子,他也即将结束实习期。宋灏哲说,之后他会回到东北的家乡,继续做一名妇产科医生,“哪里都需要产科大夫,我希望可以把自己在北京学到的知识带回去,和家乡产科的医护人员交流,迸发出不一样的花火。”

新京报记者 陈亚杰 编辑 袁国礼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