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张璐)中关村论坛平行论坛之一的“全球大流行病的应对和国际合作论坛”5月26日举行。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常务副院长、健康中国研究院院长梁万年在进行主旨演讲时表示,面对全球大流行病和慢性病管理,应该培养懂技术、善管理、敢创新的交叉复合型公共卫生与健康领军人才,加快培养能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疫情应急处置中“一锤定音”的领军人才。


梁万年表示,传染病的重大疫情对人类社会有重大影响,公共卫生对防止和遏制流行病造成的危害起重要作用。另外,老龄化、气候变化也给人类健康带来威胁,公共卫生始终面临挑战。“在这种挑战下,无论针对传染性疾病、慢性疾病还是健康的危险因素,都要构建有韧性的公共卫生体系。其中,人才的建设特别重要。”


传统观念认为公共卫生是在医学的范畴下。大流行病的防范和慢性病的管理,使大家重新思考公共卫生这一学科。“它是交叉性的学科,不仅靠医学、生命科学,要有广阔的视角来思考公共卫生和工科、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理学等的交叉,培养交叉复合型人才。”


他说,培养在重大疫情出现后能“一锤定音”的领军人才,不仅在中国,在全球都非常重要。这类人才应能做出形势的判断、态势的分析,进行措施和策略的建议,做防控策略和措施的效果评价,为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咨询和参考。“这次新冠疫情从全球范围来看,都暴露出公共卫生体系的短板和不足。公共卫生人才的知识结构单一,预测预警能力不强。”


如何进行人才培养范式的变革?梁万年表示,要从以疾病为中心转为以健康为中心,公共卫生更强调健康因素的多元性、健康促进的社会性和健康服务的社区性。要推动人才培养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转变。


培养模式、课程设计、培养目标、教学方法等都要发生变化。他说,过去培养人才多在课堂或实验室,今后要以问题为导向,走向社区、基层和疾病发生的现场。同时,师资队伍的结构也将发生变化,除了来自医学和公共卫生学科,还应包括农业、计算、法学、经济学、人文社会科学等。要跨越学科发展边界,推进公共卫生学科与其他学科深度交叉融合,有利于解决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


编辑 白爽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