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都有小,人人都会老。”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叠加,作为“毛细血管”的社区,能否服务好“一老一小”,是一件既贴近个人生活又关系国计民生的事。整合资源、打造老幼友好的社区,在全国各地已经有一些探索。

 

“‘一老一小’友好社区建设贴近个人生活,又关系国计民生”

 

6月30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联合龙湖公益基金会共同主办的“聚焦一老一小•助力社区服务”主题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高华俊在研讨会上表示:“当前我国正面临老龄化和少子化现象,‘一老一小’友好社区建设是一件贴近个人生活又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

 

《中国统计年鉴2022》显示,2021年全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达历史最低,包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等13个省市自治区的自然增长率为负。同时,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老龄司司长王海东曾表示,2035年左右,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2021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制定人口长期发展战略、优化生育政策,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完善人口福利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党的二十大也提出“完善以‘一老一小’为重点的人口服务体系,以持续应对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少子化等发展趋势”。


“老人和小孩是社区最常住的居民,‘一老一幼’是大多数家庭的主要关切。”2022年8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省沈阳市牡丹社区考察时强调。

 

近年来,各级政府将“一老一小”纳入规划和行动,社会组织也在积极行动,出现了一些新的举措。

 

比如,北京市朝阳区南磨房地区南新园东小区改造小区活动空间,将小区活动场所打造成为能够实现老幼共享、全龄友好的社区公共空间。改造以适老化为原则,对场地和坡道进行了无障碍处理;搭建了竹钢廊架,为居民尤其是为老年人提供休息场地;廊架围合也将小朋友活动场所和道路分开,保障安全。

 

济南大明湖街道聚焦“一老一小”特殊群体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结合辖区内外各优势资源,统筹策划新形式志愿服务活动。如以阅读为方法、以社区银发族和儿童为服务对象,营造老幼共融的社区文化,组织老幼共融的亲子阅读实践、爷爷奶奶故事会、图书漂流、知识讲座等活动,鼓励银发志愿者和儿童志愿者参与社区建设,使“一老一小”联结,双向奔赴。

 

“‘一老一小’友好社区建设,要聚焦多样化需求”

 

在当天的研讨会上,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重点指出,“一老一小”友好社区建设要聚焦多样化的需求,“‘一老一小’是核心,尤其是要真正让老年人主动参与周边环境建设,挖掘他们的需求。”

 

高华俊提出,要开展社区化老年人护理需求等级评估和儿童需求基线调查,建立综合和专业化服务平台,引进信息技术,在社区实践智慧化“一老一小”供需对接。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儿童友好型城市倡议项目官员杨菡表示,老年、儿童社区服务的塑造可以考虑用需求塑造供给、用供给重塑需求。比如,如果社区能提供有趣的儿童活动或者空间,会相对减少儿童电子产品的使用。

 

在儿童的需求上,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街道民生保障办公室副主任赵银根据社区治理的具体实践提出,儿童托育是社区工作的重点、需要各界探索的领域。“根据中关村街道辖区最新的统计,托育机构只有7家,备案的只有1家,很多都是异地经营,很多在居民楼,备案的很少;需要上级对这些有更细化的标准,予以规范。”

 

在老年人的需求上,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养老设施专家唐大雾认为,社区老年服务的组成,以及人文环境、社交网络等软环境的组成,不光是空间友好、设施友好,更应该是文化和服务的友好。“社区的功能,更强调全生命周期和价值观,塑造一种价值观——让老年人意识到在下半生都能够在社区实现积极老龄化。”

 

“友好社区希望建设的不仅仅是一种老幼和谐的状态,更是‘一老一小’持续化的、更积极的、更健康的一种权利和一种能力。”唐大雾表示。

 

新京报记者 叶红梅

编辑 张磊 校对 贾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