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博士、河北大学教师何楚涵。受访者供图


从李白、杜甫到竹林七贤,再从陈寅恪、赵元任到王国维,何楚涵总能从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开始,却慢慢讲出粉丝们不知道的知识点。作为一名大学教师,何楚涵是在怎样的契机之下,开始制作、拍摄、发布视频的呢?作为一个粉丝百万的网红博主,她如何看待娱乐至死时代的文化传播?在不同的身份之间,她如何面对争议,寻找平衡?


缘起

为了把课讲得更好开始拍摄视频


“王维和李白是同岁,他们俩之间是情敌关系。”一句话,就能吸引人听她讲下去。她讲“诗仙”李白、“诗佛”王维、“诗圣”杜甫的视频并不短,有11分钟,在快餐式视频流行的当下,她的视频能够爆火,多多少少有些颠覆人们的刻板印象。何楚涵自己也很意外。


何楚涵最初开始拍摄视频,是在今年年初。当时正值寒假,下学期她就要在学校开设一门面向全校学生的、关于传统文化和艺术的通识课。她在备课时,担心自己的讲述不够吸引人,学生不感兴趣,便自己在家里的沙发上,用手机录了一小段讲课视频,发到了网上。当时,她只是想做一个小小的尝试,看看大家的反应,也好借此调整完善自己的课程。每想到,这就一发不可收拾。在某平台上,何楚涵发布的第一个视频播放就破了百万。在抖音上,逐渐也开始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粉丝。不到半年时间,何楚涵在抖音上就累积了百万粉丝,这也验证了何楚涵的想法:优质的内容仍然是王道。只要内容够好,平台就能够搭建起连接内容与观众的通道,而那些关于“娱乐至死”的担忧也会不攻自破。


何楚涵在传媒大学时学习的是艺术史论,师从著名的文艺评论家仲呈祥。严格的学术训练让何楚涵在传统文化艺术领域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功底,在导师的带领与影响下,她慢慢摸索着自己的兴趣,最终将中国传统文化定为了自己追逐一生的理想。


收获与感动

优质的内容不会被埋没


能够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给更多的人,这是何楚涵最看重也最开心的事。仔细想来,无论是在高校做教师,还是在抖音做文化博主,她做的事核心一直没有变。


讲古人,讲传统文化,讲不好就很容易变得枯燥乏味。年轻人面临着无处不在的信息诱惑,他们可以去看电影、听歌、打游戏,如何吸引他们来学习传统文化?何楚涵一直在努力把传统文化讲得更有趣。在一个长达10分钟的视频里,何楚涵均匀地分配着知识点与笑点,让传统文化课程变得引人入胜。何楚涵在抖音发布的视频下面,年轻的网友们热切表达着对传统诗词与古人的新认识。如今,何楚涵在河北大学的传统文化通识课能容纳100多人,每堂课都爆满,讲台下的年轻面孔也让何楚涵看到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巨大热情,而这份热情从未消失,只是等待着一个合适的契机被挖掘进而茁壮成长。


何楚涵的粉丝里,不只是熟悉网络冲浪的年轻人,还有很多是上了年纪的老年人。比如,何楚涵曾经收到一个70多岁的网友给她发消息,说到了这个年纪,觉得此生已经知天命,没有太多的盼望与想法了,但看了何楚涵的视频,让他找回了内心对人生的理想和激情。人在二三十岁时,往往更容易被文学与艺术打动,彼时对于生命有着巨大的盼望与野心,而在这个网友身上,何楚涵看到了文学与艺术的力量是何等强大,甚至可以战胜漫长岁月与庸碌人生的消磨,让人重拾内心的火焰。


向未来

传统文化会焕发更强大的生命力


伴随着爆火的点击率与攀升的粉丝量,随之而来的还有争议与误解。比如,你是博士,你是教师,你为什么不戴眼镜,为什么还那么讲究化妆打扮?你的学历是真的吗?你为什么在视频中会出错?你是不是最终也要直播带货?


如此种种,不一而足。但何楚涵选择一笑置之。处在被关注的舞台正中央,当聚光灯打到一个人身上,如拿着放大镜般被审视,没有人能完美无缺。何楚涵拍视频只准备大纲,很多内容是即兴演讲发挥,如果字幕或演讲中有口误,抖音网友们往往都火眼金睛地指出,何楚涵把这视为一种鞭策,她总是在评论区献出一朵花,感谢网友们的指正。这也是让自己变得更好的过程,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也是博主这份工作吸引人的地方。


未来,何楚涵希望把视频做得更加丰富,除了课堂实录,也会拍摄更多不一样的室内室外场景,比如她最近去汨罗去乌镇出差,就都拍摄了户外的视频,美景搭配干货知识的呈现也别有一番韵味。如何把干货内容做得深入浅出,也是未来努力的方向。而深入浅出与单纯地简化知识并不一样。所谓的简化就是砍掉。“比如说一棵树有10个枝叶,我给它砍掉5个只剩5个,这是简化;而深入浅出,我觉得是搭桥。枝叶我不砍它,我想办法在它们之间串联,从地上我搭个梯子一步一步地带你去触摸。”这样的深入浅出,并没有牺牲准确性,反而搭建了更多的桥梁,打开了更多的入口。


中国人富有智慧,情感充沛,历史上的士大夫、文人能够留下名,他们身上是有精神共性的。纯粹的态度,向上奋进的精神,上进的精神,含蓄内敛却保持敏锐的智慧,这些都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古老的中式智慧。而这些最吸引何楚涵的传统文化,也正在经由她的视频,重新吸引更多人,聚拢更多的心灵,焕发出更强大的感染力。


撰文/张婷

编辑/董玫 张婷

校对/杨许丽